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文娱 >> 心灵驿站 >> 正文

《地理中国》: 穿越千年在山水间寻觅精神故乡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3-04-10 16:04

中国,从来不仅仅在物理空间。

1075年,沈括出使辽国,进入辽境后沿一条运河北上,他在记录里特地说,这就是当年隋炀帝为征伐高句丽时所修的运河。其他来到辽国的北宋使臣也有各种记录,有的去曹操写下《观沧海》的地方凭吊,有的去唐太宗驻跸处一番怀古。

澶渊之盟后,尽管宋朝在外交上已经承认燕云诸州是辽国的领土,但在时人心中,这里至少在文化空间上仍属华夏。这些生长在物理空间上的文化意义,划分着他们心中的华夏边界。

苏辙更进一步,觉得这里的居民心向中原,所以他诗句里写他们“目视汉使心凄然”。这并非一厢情愿,可能只是推己及人,对于在诗书礼易中浸润过的他来说,无论身在何地,永远心属华夏,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无论现代科技把我们的日常生活带到多远,无论地处偏远或是身在海外,同为中国人就一直共享这个精神世界。我们往往觉得这个精神世界存在于文字和礼俗里,却常忽略了另一个观察它的角度——它可以生长在真实的地理空间上,构成一个文化空间的中国,而这个维度的中国,也正是我们和苏辙、沈括共同的精神故乡。

诗经中的淇水穿越千年历史时空

行万里路对我们已非难事,但从物理空间走进文化空间,或许仍需要一些指引,否则一片郊外的土岗疏林,你怎么识得它就是麦城所在,是关羽人生的终点;而三峡蓄水后,若不念刘备托孤旧事、不诵“朝辞白帝彩云间”,白帝城只不过是无甚可观的江中小岛了。

回到沈括那里,隋炀帝因为征高句丽凿通了永济渠,但他也是借助了原有的白沟运河,而白沟则是曹操开凿的;曹操通白沟,是为了追击官渡之战后仍盘踞河北的袁氏父子,白沟的河床沿用的是黄河故道,水源则主要来自淇水;淇水源于太行山,在诗经中多次出现,可称得上是明星河流,读到“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或是“瞻彼淇奥,绿竹青青”,就能想像出水流清澈而盛大、河边竹林茂盛的样子。

我们或许可以说,诗经中的淇水,穿越时空经过曹操,流到了沈括的脚边。这种奇妙的联系,就是文化空间的魅力,《地理中国》则为我们打开这个空间。

《地理中国》全书分四册,分别是《诗经地理》《三国地理》《苏东坡地理》《徐霞客地理》。无论是通过不变的名物与山川,还是永恒的人性魅力,每一册书都让我们从不同的方向与古人在意义世界里相会。

诗经中共提到二十多条河流、四十多种鸟类、一百三十多种植物,许多都在意义世界留下痕迹。前面说到的淇水和绿竹就是一例,淇水流入运河,融在了中国历史里;竹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象征清雅澹泊的谦谦君子,历代为人咏叹。

三国军事地理微缩整个中国军事史

为什么襄阳是古代军事重地?《三国地理》讲述,中国的南北对峙,战线主要有三条,分别是西边的汉中-关中,中间的南阳-襄阳-荆州,东面的寿春-徐州-合肥,西线和中线隔着巴山,东线和中线被大别山分割。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是在西线,孙吴骚扰曹魏是在东线,著名的赤壁大战则发生在中线。当时经济中心仍在中原,所以中线战场是重中之重。杜甫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描绘的就是中线的交通地理,沿江而下,到宜昌或荆州转向北,过了襄阳之后,沿着大道过南阳很快就能到洛阳了,襄阳中线战场的枢纽地位不言而喻。所以当关羽在襄樊水淹七军时,曹魏震动;反过来由北往南攻打时,襄阳同样是重点,所以才有蒙古大军南侵,郭靖义守襄阳几十年的说法。而近世以来,经济中心向东南移动,决战之地变成了东线,解放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淮海之战就在东线。朝代更替容易,山川形势却难有变化,读懂三国的军事地理,也就读懂了整个中国的军事史。

苏东坡走过的大庾岭是半部中国贬谪史

苏东坡最动人的地方,莫过于其性情,无论何种感情,他总是直率而饱满地表达自己。前面说苏辙出使辽国,当哥哥的很是担心,因为辽有过扣押使臣的不良记录,尤其是文人才士,他们常想扣下留为己用。所以苏轼写信给弟弟,有句诗是,“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虽然整首诗的主旨是劝勉关心,但漏出来的自信和豪气仍忍不住让人感叹,这真东坡啊。写信这一年,苏轼正被贬杭州,他的贬谪生涯自此才刚刚开始,不过就算到最后,他也未曾改变性情。他五十多岁被贬惠州,由大庾岭入粤,写下“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大庾岭是五岭之一,是中原和岭南的分界线,也是半部中国贬谪史,岭上还走过宋之问、张九龄、寇准、韩愈等名人,许多人没能再回中原。

黄山可能最喜欢徐霞客了,因为他为黄山留下了最好的广告语——“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以致今人觉得徐霞客只是位旅行家,但放到那个时代中去看他,他最了不起的地方,可能在于追求本心,这其实才是最与现代人相通之处。看徐霞客对地理的兴趣,其实也很特别:他不是纯粹学术派的,不像郦道元要写《水经注》;他也不是文人游历式的,写一篇篇文辞华丽的游记。他会对具体问题感兴趣,追索考证长江的源头究竟在哪一支,通过实地考察加文献探究——这有点像现代科学的“解题思路”。(作者系中信出版社原副总编辑,专栏作家、书评人)

(原载《北京日报》, 作者为沈大园)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新书荐读
下一篇: 认识拖延对症下药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