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走进浙江,你可以看到“万年上山”彩陶的神奇,窥见跨湖桥独木舟的奥秘,领略五千年良渚玉琮的风采。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把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作为实施“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亲自倡导设立“文化研究工程”。张环宙《浙东唐诗之路文旅融合的范本建构》一书,作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中的一部,体现了浙江文化研究持续深入的新进展。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相映成趣的文化古道,是一条自钱塘江经绍兴,而后经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再达新昌,直至台州天台及温州的诗意之路,历史遗存和人文典故众多。该书从文化和旅游融合这一视角切入,结合全国视野下的线性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对我国以唐诗为主题的文旅融合现状、历史经验、当代价值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回顾。
作者带领课题组对杭州、绍兴、台州、宁波、舟山等地的唐诗遗存展开田野调查,包括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和文化节事等内容,还对浙东唐诗之路上居民的文化感知、文化认同和对旅游发展态度的关系,以及游客感知意象进行了数据收集与分析,从中得到一些研究发现,推进了浙东唐诗之路的理论建构。
《全唐诗》收载诗人2200余人,其中400多位诗人踏上浙东唐诗之路,沿途留下1500多首诗。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大诗人为何偏爱“吴越游”?除了吴越之地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外,盛唐漫游风气盛行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唐代经济发达,社会较为稳定,再加上大运河的开通,为读书人漫游吴越提供了条件。而今,文旅热持续升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了更便利的条件和更丰富的形式。如何从唐诗之路找到文旅融合的“钥匙”,如何从价值、空间、文化、旅游、服务、生活等维度“重构”浙东唐诗之路,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旅融合样本,作者给出了基于扎实研究的思考。
书中借助典型案例,剖析了浙江天台、新昌、柯桥、仙居等地文旅融合的机制创新、实现路径和品牌塑造。以唐人向往的“诗意远方”天台县始丰溪为例,作者从政策、文化、旅游资源三个方面予以观照,既解读它在物理空间、文化功能、文化景观上的布局,也关注唐诗体验馆、唐诗学院、唐诗历史街区、唐诗广场等项目,系统探讨始丰溪的诗路文化建设。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本书融学术性和可读性于一体,既让读者了解浙东唐诗之路的山水生态价值、文学艺术价值、文化交流价值、文化遗产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产业带动价值等,深入认识这一有代表性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经由唐诗之路破解文旅融合密码,让文化遗产更好造福今人。
(原载《人民日报》,作者为吴重生,系浙江外国语学院文化和旅游学院学术院长)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根根草草,草草根根”的悟道 ——读长篇小说《天下国医》
下一篇:
青年楷模何功伟
吴越的演技是有目共睹的,就拿前半生的玲玲来说,那真的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真的就是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
■李子鹏(温泉)中国之典籍,不可不有《越绝书》。品此书,温历史,鉴古今,受教育。
无锡鸿山遗址墓葬群保护展示工程正在进行中,目前已完成27座古墓本体保护。鸿山遗址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为...
《桥上桥下的中国》李晓杰著内容简介: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在桥梁方面的技术成果和悠久文化,从桥梁起源和在我国古代的发展与...
针对这些诗人及其诗作,黄先生从创作论的角度对唐人作唐诗的文心进行文本细读,因此,本书从纵向来看,是一部小型的唐人及唐...
《唐诗寒武纪》六神磊磊著内容简介:本书以唐诗为切口,聚焦初唐时期的诗坛人物和故事,向人们展示了唐诗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代则为诗歌艺术达到巅峰的朝代,其时代风貌、文化风气,以及唐代文人社会的多元生态,在一首首唐诗中精彩...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青菀著内容简介:唐诗是唐朝人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工具,而读唐诗则是了解唐朝诗人,甚至是了解唐朝的...
颂其诗——用体验的方式品读一首唐诗说唐诗鲜活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与人生态度,不如说唐诗替代我们说出了中国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