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保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5.8%,较去年同期提高11%;PM2.5浓度均值同比下降27.5%。今年7月,我市空气质量居全国第12位,为全省唯一进入前20名的城市。这是我市围绕“中国中部绿心和国际生态城市”目标,大力整治大气污染,提升生态环保质量取得的可喜变化。
我市“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咸宁打造成中国中部绿心、国际生态城市,提升生态环保质量,进而推动发展质效在全省进位。
在生态环境治理上,我市坚持“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基本原则,以“三禁三治”打响了整治生态污染的第一枪:对于2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一律要求淘汰或实施清洁化改造 ;开展秸秆禁烧“大宣传、大巡查、大督办”专项行动,坚决遏制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开展春节、中元节禁止燃放鞭炮、焚烧冥币专项整治,倡导市民文明过节;开展违规夜市及渣土扬尘专项整治;落实黄标车淘汰补贴政策;推动全市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化解工作。
为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兼收,我市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在对部分重污染企业进行关停的同时,还倡导企业大力转变生产方式,使用清洁能源,达到污染排放达标,产品转型升级的目标。
咸宁南玻光电玻璃生产线于2018年1月正式点火投产,该产线为高铝二代高性能超薄电子玻璃产线,预计年产优质高铝超薄玻璃1500万平方米。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环保节能政策,该工厂一落地就采用清洁能源天然气为燃料,并同步建设防尘脱硝等环保措施。
像南玻一样,一大批国内清洁能源龙头企业抢滩咸宁。今年3月,我省最大手机盖板项目——湖北宝塔光电科技产业园一期投产;维达力、瀛通、三赢兴等电子信息企业全力扩张,助推咸宁智能终端产业链体系加速构建。投资100亿元的中合新能源汽车签约,投资80亿元的喜马拉雅燃料电池落户,新能源汽车产业横空出世。
与此同时,环境的优化,也是对群众生活方式转型升级提出的现实需求。近年来,我市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县域统筹治理规划编制,积极推广“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模式,全市共争取上级补助资金近3000万元,嘉鱼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农村生活垃圾整治专项资金,咸安区为各行政村每年安排财政预算资金3万元,通城县被省里列为垃圾分类试点县。目前,全市累计投资15.5亿,启动了49个乡镇污水处理PPP项目,有33个乡镇建成或在建垃圾中转站。
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升级带来的是空气质量的不断好转,水体质量的不断优化。我市先后获批创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位居全省前列。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已成为咸宁的一张标志性名片,展现在市民眼前。
编辑:eric
上一篇:
市工商部门“亮出”组合拳推动质量强市创建
下一篇:
“四种模式”推进医养结合改革 打造“咸宁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