簰州湾,咸宁境内128公里长江岸线的最北端。
长江在此向西拐了一个弯,再调头东流。奇特的地理景观,也造就了簰州湾在长江防汛中的特殊地位——“簰州湾弯一弯,武汉水落三尺三”。
西流湾,也是江鱼聚集的回水湾。
簰州湾镇人大主席刘强文说,簰州湾镇有41公里长江岸线,占咸宁境内长江岸线的1/3,长江嘉鱼段持证渔民324户,簰州湾占了近一半。
2019年10月31日,随着簰州湾最后一艘渔船起吊上岸,长江嘉鱼段渔民告别以长江捕鱼为生的历史。
渔民上岸后,生活过得怎么样?我们在簰州湾找答案。
老渔民说:
“感谢党和政府对上岸渔民的关心”
“来来,吃点橘子”,在簰州社区临江堤边的一处院子里,陈昌环顺手从橘子树上摘了几个黄澄澄的橘子硬塞到记者手中。
71岁的老渔民陈昌环面色红润,声如洪钟。
风里来雨里去的捕鱼生涯,簰州湾没有几个比陈昌环资历更老。加上陈昌环还担任过社区书记,所以在群众间颇有威望。
“渔民上岸政策刚出来的时候,有些人不理解,我虽然已经退休,但作为一名老党员,还是要发挥点作用。”陈昌环率先交船上岸,还帮助县、镇、社区干部一起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
渔民没有田地,最担心的就是上岸之后的生存问题。陈昌环把渔船上交奖补政策、投资创业优惠条件、免费培训技能等相关政策记得烂熟于心,讲解给渔民听。
“长江禁捕是国家保护长江的大政策,我们都要理解支持。总是在船上到处漂也不是个办法,娃娃读书也不稳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陈昌环说的话渔民觉得实在。
想学种养殖手艺的,县里组织免费培训班;想做点小生意的,市场监管、税务等相关部门上门来服务;生活确有困难的,一事一议落实帮扶……
陈昌环住的是一处上世纪70年代末建的房子,多处开裂漏雨。县里工作组在走访渔民家庭时留意到他的困难,在政策范围内申请资金对房屋进行了修缮维护,“住了三四十年的破房子现在修好了,我打从心里感谢党,感谢政府对我们这些上岸渔民的关心。”
农机大户说:
“以前江上漂泊,现在有了像样的家”
找陈文春并不顺利,打了十多个电话都没人接。村干部说,肯定是在开农机,太吵听不见电话。
在农田里见到陈文春时,他刚从旋耕机上下来歇会儿,身后不远处还停着一台农机,“那也是我的”,陈文春说。
父亲是老渔民,在江里呆了大半辈子,一条船就是全部家当,陈文春从小在船上长大。2000年,他拿出仅有的2000余元新婚礼金买了一条木船,也踏上父亲的道路。
“船上夏天蚊子围着飞,冬天冻得睡不着。老婆有一次不小心掉到江里了,我拼命喊千万要抓着渔网别松手”,把老婆连人带网从江水里拖起来,小夫妻在船上相顾无言泪涟涟。
后来,出江捕鱼越来越难,有时候一天也捕不到几条鱼。“一家人要吃要喝要生活啊,肯定要想其他办法了”,2011年,陈文春求亲告友借钱买了一台农机。
渔民上岸后,陈文春转型成为一名农机手,开着农机在簰州湾当地“打田”。由于他干活不惜力,加之手头农机不断增多,业务已经从熟人朋友发展到洪湖、仙桃等周边县市。
“这些年买农机大概花了60多万吧,自己拿了一部分钱,借了一部分。”陈文春现有大型农机七八台,“买农机有补贴,学农机有培训,国家政策好,累点也没啥。”
现在的陈文春早就不住船里了,领了住房补贴,自己再花了30多万元建了一栋楼,“终于有了一个像样的家。”
细问之下,才知道陈文春还承包了100亩菜地种植白菜和包菜,承包了30亩鱼塘。这个“特别能吃苦”的簰州汉子,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但是内心十分充实。
手套厂厂长说:
“一起苦过的人,更要互相帮衬”
43岁的陈文刚出生在一个渔户家庭,高中毕业后在外短暂闯荡了一阵子,最终还是回家跟着父亲上了渔船,在船上一干就是10多年。
见到陈文刚时,他正在镇上的零散加工户家里收货。
“靠天吃饭,养家糊口,谈不上什么收成”,回忆在江上漂泊的日子,陈文刚说,总的印象就是一个字,“苦”。
有一年中秋节,陈文刚和父亲驾船出江捕鱼,突遇风雨雷暴,“船舱都进水了,船在江面打转转”。凭着几十年的出江经验,父亲好不容易带着陈文刚驾船脱险,“家家户户都是团圆时,我们爷俩差点‘丢’在江里了”。
2014年,从各种渠道听说可能要“禁捕”的陈文刚,意识到渔民这碗饭可能吃不长久了。年底,他拿出所有的积蓄5万元,盘下了镇上一个手套厂。
手套厂生产不难,难的是销路。陈文刚一次次拿着样品去武汉的企业推销,守在负责人办公室门外几个小时只为说上几句话。
虽然是小手套厂,但是产品不掉毛、不粘毛,质量过硬,最终陈文刚成功地与某品牌车企建立了销售渠道。
刘强文说,陈文刚手套厂的零散用工以中老年女性为主,大部分是此前上岸的渔民家属,通过他的带动解决了生计问题。
53岁的张家坊村村民张友英一边踩缝纫机,一边不时看看在客厅里玩耍的小孙子,“现在在家带孙子,从陈总(陈文刚)那里拿原料回家加工,每个月还有1500元左右收入,行情好的时候能拿2000多元”,这样的日子,张友英很满足。
陈文刚说:“我们是在渔船上苦过的人,更会互相帮衬着过好现在的日子。”
如今,陈文刚的手套厂已经搬到了嘉鱼县城,有500多平方米面积,日常有30多名零散用工,产品销路也越来越广,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记者感言:
一个职业的背后,就是一个人甚至一家人的生计。
伴随着长江十年禁渔,一些人的人生轨迹必然发生改变。
簰洲湾,全市渔民最多的乡镇。有很多渔民像三位被访者一样,祖祖辈辈打渔为生,与长江有着深厚的感情。
长江禁捕、渔民上岸,他们有理解、有支持、有不舍,也有不安:上岸后,会不会像“鱼儿离了水”,怎么存活?
得益于渔民上岸“应扶尽扶、应保尽保”的好政策,强化保障、引导就业,让上岸渔民的生活更加“如鱼得水”,让长江得以休养生息。
采写:向东宁 程昌宗 周萱
刘 震 章文静
编辑:hefan
上一篇:
长江咸宁岸线采访团完美收官
下一篇:
视频:护渔队劝导“钓友”
咸宁网讯记者黄柱、特约记者童金健、通讯员宋辉报道:连日来,赤壁市农业农村局在切实加强疫情防控同时,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主...
通城县供销社创新“惠民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模式,在县农业、农机部门全面帮扶下,积极探索开展水田耕种合作,创新灵活...
簰州湾,咸宁境内128公里长江岸线的最北端。簰州湾镇人大主席刘强文说,簰州湾镇有41公里长江岸线,占咸宁境内长江岸线的1/3...
咸宁新闻网讯(记者陈志茹 通讯员刘宇轩 漆和平)日前,农业部、安监总局公布了2015年全国平安农机创建示范岗位标兵名单,湖...
人物名片:市人大代表、通城县优质稻发展种植联合社理事长本报讯记者李嘉、通讯员杜洪报道:2019年12月29日,通城县沙堆镇港...
启动仪式现场,还举办了农机新机具展示、桂乡农匠政策宣传、农机操作工驾驶竞赛和植保无人机挑战赛等环节,吸引了广大农户积...
在崇阳县青山镇铺前村4000余亩低洼地里,村民们在全国种粮大户吴正刚的带领下种粮油、办工厂,实现了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
时下,冬季旅游渐成时尚。首先,这是因为羽绒服可形成不对流的空气层,保暖性好,其次,是因为它质地轻柔,所以行动起来比较...
咸宁网讯 记者刘念报道:近日,家住咸安区希望桥社区的周女士咨询,冬日如何运动?在结束运动后,应尽快披上外套,防止受凉。
抗击非典疫情时期,第一天上班的他主动到疫情防控检查点值守,一守就是两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