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专题报道 >> 2024专题 >> 聚焦2024湖北两会 >> 两会之声 >> 正文

两会关注|传承荆楚文化精神 建设长江文化高地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4-01-30 11:19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灿

朱熙勇 薛婷 李溪 任勇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出更多体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文艺精品。”

通顺河武汉经开区段,一只鹭鸟在河滩觅食。全长191公里的通顺河,流经潜江、仙桃、武汉三地,最终汇入长江。(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湖北是长江文明形成的关枢之地、是长江文化的集中涵养之地,文脉悠远、底蕴深厚。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文化自立自信自强,持续推进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培育新时代长江文化品牌,构筑长江文化高地。

省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围绕“传承荆楚文化精神,建设长江文化高地”展开热议。

长江文化 兼容并蓄

省人大代表长江大学荆楚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卢川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婷

长江奔腾不息,孕育了兼容并蓄的荆楚文化。大半个世纪以来,江汉平原层出不穷、异彩纷呈的重大考古发现,凸显了湖北是长江文化的集中涵养之地。

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麋鹿在滩涂中漫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时指出:“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长江文化之深厚、之悠远、之壮美,深深吸引着我。我从事长江文化和荆楚文化研究15年,紧紧围绕荆州古代城市与建筑的复原、郢城历史与文化、荆楚非遗文化、荆州文化史等方面开展历史学、考古学跨学科研究。同时,通过开展荆楚文化学术讲座、大学生文化考察及研学等活动,当好长江文化的传播者。

去年当选省人大代表以来,我开展了以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主题的调研,形成了《荆楚文化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的作用研究》报告。

湖北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荆楚文化由长江孕育而来,是长江文明形成的关枢之地,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打响长江文化品牌是我辈应该担负的责任,湖北应抢抓实施长江博物馆、长江文化研究院等重大标志性项目机遇,打造饱览长江风光、感受长江风情、感悟长江精神的“国家展厅”“长江客厅”。

2024年1月23日,俯瞰武汉东湖高新区汤逊湖综合治理工程(一期)红旗湖区域,一片碧水蓝天。(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打响长江文化品牌,构筑长江文化的高地,首先要构筑好文化保护的“高地”。统筹做好长江流域各类文物资源资产的管理,加强长江文物和文化资源认定,坚持保护第一,才能更好地利用。其次要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内涵,讲好长江故事。盘活长江文化丰厚的底蕴,善于运用科技力量,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动起来,将保护传承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为高质量发展增添亮丽的长江色彩。

文旅融合 提升品质

省政协委员湖北大学文旅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胡芬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成龙 通讯员 顾新军

文旅融合,不仅仅是把文化变成产品,更是要用文化为旅游注入灵魂。

2023年12月,“知音湖北·遇见无处不在”作为新的湖北文旅宣传语面向世界发布。对于湖北而言,“知音”与“遇见”是恰当且唯美的结合,“无处不在”表达了湖北文旅资源的灿烂多姿、深厚兼蓄。

2023年3月31日,长江汉口段水位回升至14.27m后,停靠在汉口江畔的“知音号”火爆复航。(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通讯员 江朝 实习生 刘昊博 摄)

这次省两会,我提交了提案《打造知音文化标识,讲好荆楚文明故事》。我认为,湖北省旅游发展有好资源、好基础,具有打造世界知名、全国一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潜力。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全面提升湖北文旅的品位、品牌和品质。

眼下,旅游市场正从传统的资源驱动,升级为资源+文化、情怀、兴趣的多轮驱动。我建议,湖北一方面应优化创新“知音文化”空间载体,将武汉知音文化旅游区重点打造成为具有全国知名度的文化项目。另一方面,将知音文化与武当文化、长江文化、三国文化等荆楚特色文化元素串联,形成“知情重义、崇礼守信”的文化内涵,打造一系列具有故事延续性、体验场景化的主题空间。此外,推动文化进景区,借助影视动漫、歌曲、音乐节以及舞台剧、情景剧、音乐剧等形式,让文化本身成为“景点”,将“知音湖北”打造成国家文化品牌。

2023年8月8日傍晚,武汉两江四岸云蒸霞蔚,灯火璀璨,停靠在汉口江畔的“知音号”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通讯员 江朝 摄)

去年,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湖北大学共建了湖北省数字文旅研究院。下一步,湖北大学将聚焦叫响湖北文旅品牌这一目标,发挥好人才孵化器和“智囊团”的作用,助力湖北加快建设世界知名、全国一流文化旅游目的地。

数字赋能 活化利用

省政协委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 武静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龚雪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作为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荆楚文化底蕴厚重、灿若繁星。

2023年12月5日,金色暖阳下,枝江市沿江行道树被染成了金黄色,分布在长江沿线,宛如一幅美丽的油画,让人沉醉其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通讯员 李巧爱 田雪莲 摄)

2022年初,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作为一名城市设计领域的高校教师,我参与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选址、调研、建筑风格展示等工作。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涉及湖北多个市州。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具有线性文化遗产特征的宏大历史时空叙事,是推进全省文化和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也是我省最重要的交通动脉、生态廊道、经济通道和文化纽带,对推进我省先行区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荆楚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盘龙城遗址公园、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明楚王墓考古遗址公园、擂鼓墩考古遗址公园等多个遗址工程也已初具规模。如何对湖北的长江文化、荆楚文化、知音文化、盘龙文化、码头文化、红色文化等进行深度挖掘,围绕长江治水、三峡工程、荆江抗洪等文化事件打造湖北文化主线尤为重要。

不久前召开的全省宣传部长会议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抓好活化利用。在我看来,保护不是束之高阁,建议探索“文化遗产数字化+产业化”共生发展模式,加快推进VR、5G、AR、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等数字媒介赋能荆楚文化创新性传播,运用数字技术、创意设计培育新业态、激发新活力,更好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生动讲好新时代湖北长江故事。

挖掘资源 提炼精髓

省人大代表鄂州市社科联主席 文明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雅青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辨识度”。

鄂州位于长江之滨,历史文化厚重,长江文化资源富集。这些文化资源都是形成特色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潜力股”。例如武汉的知音文化、首义文化,宜昌的屈原文化,十堰的武当山道教文化,黄冈的红色革命文化……都是独具特色的品牌“名片”,经过努力挖掘、传承发扬后,知名度大大提升。

鄂州是三国时期吴王孙权袭侯封王称帝之地,“避暑宫”“周瑜点将台”等都是旅游名景。

三国故事家喻户晓,但故事与鄂州之间的关联如何、历史对鄂州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这些问题是文化传承应讲述的新篇章。要充分挖掘本地特色,积极寻访传统文化亲历者,对他们的口述资料做好记录、系统整理,提炼文化精髓,加以宣传,实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转变。

2023年12月7日,空中航拍位于武汉市汉阳区汉江南岸的汉水碧道。(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 通讯员 刘丁维 摄)

眼下,鄂州正加快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鄂州区域建设,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助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明确鄂州示范区的文化、空间、功能定位。

以此为契机,可从“五借”入手,构筑长江文化高地——

借“物”,充分利用有影响力的标志物,扩大本土文化知名度;借“事”,讲好文化故事、提升文化内涵;借“人”,发挥本地市民主观能动性为文化品牌壮大声势;借鉴,学习北京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文创产品开发的成功模式,推出荆楚特色文创;借“势”,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与方式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具有当代荆楚文化特质的特色品牌矩阵。

民俗文化 创新转化

省人大代表郧西县委副书记、县长 王兵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袁超一 通讯员 邹景根 江河

天上七夕,人间郧西。七夕文化,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郧西民间成风俗。

“郧西七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我们努力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深度挖掘七夕文化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将七夕文化创造性地转化成地方经济发展增长点。

我们连续14年举办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去年,这一已成品牌的文化旅游节,带动接待游客244.6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05亿元。此外,旅游节期间举办的2023年全国商业企业家活动日暨郧西天河七夕经贸洽谈会上,31个项目现场签约,协议资金236.91亿元。

2023年12月8日,在巴东县巫峡口景区,游客将壮丽的峡江风光尽收眼底。(视界网 焦国斌 摄)

旗锣伞扇、八抬大轿、十里红妆……七夕前后,郧西县观音镇双石沟民俗村,有着红妆之韵、红妆之美的中式婚礼“十里红妆”民俗表演每天都会准时上演。

一批“牛郎庄”“织女坊”精品民宿,既让游客享受绿色低碳田园生活,又带动百姓增收。通过打造商业、旅游、文化等一体化的综合性文化商业街区,让七夕文化能感受、能带走、能消费。

同时,我们结合七夕爱情故事的相遇、相知、相恋、相处、相惜、相伴、相守的七个阶段,打造“南来北往·郧西做东”区域公用品牌,让七夕文化与地方品牌相得益彰,一批文创、农创、科创产品搭上七夕快车。

今天的郧西,已成为一个集七夕文化、红色文化、古镇文化、自然生态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大县,被授予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中国文化百强县等称号。未来,我们将继续把七夕文化融入城市与产业“双集中”发展,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做活浪漫经济,推动七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戏剧传承 时代传播

省政协委员省文联表演艺术部主任 宋辉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为一名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和省政协委员,过去的一年,我和同事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发挥省级文艺家协会“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职能。

这一年,我省一批优秀人才和作品在全国性戏剧展演中取得不俗成绩。省京剧院优秀演员唐恺摘得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两部优秀剧作荣膺第18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五部小戏小品佳作荣获第9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优秀作品,11位戏剧幼苗人才和3个剧(节)目获得“第27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荣誉。

文创市集主题为“青春北湖”,随处可见戏曲元素,是“武汉戏码头文化街”首届摄影·段视频创作大赛的主题活动之一。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任勇 通讯员 尹艳 张海梅 摄)

同时,我们还立足新时代湖北地方戏剧种青年表演人才长远发展,开展“省地方戏青年表演优才‘培根’计划”,进一步推动优秀戏曲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依托艺术家和专家资源优势,“定向”“定点”对基层戏剧院团开展“到人民中去”戏剧专家小分队指导和帮扶工作;组织戏剧院团创作一线编导骨干进行“采风深扎创作”活动等,赢得良好反响。

这次参加省两会,我带来《“武汉戏码头”背景下的戏剧传承与时代传播建议》提案。

展望新一年,我和同事们将进一步开拓思路,对标荆楚戏剧发展契合点、抓实戏剧传承核心点、探索对标戏剧事业新亮点,努力在戏剧创作、“戏曲进校园”、文艺惠民等方面做出新成绩。我个人作为湖北戏剧事业和政协事业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更要加强学习,提升自我,用戏曲形式讲好中国故事、湖北故事。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湖北营商环境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政协委员热议——打造“如鸟归林”的市场环境
下一篇: 省政协委员龚强:助力打造数字经济“楚才兴鄂”新名片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