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1月28日电(记者陆浩)广东地域广阔,广府、潮汕、客家等文化在这里交汇,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和节庆活动。蛇年春节的喜庆氛围中,花市、英歌舞、舞火龙等数千场活动悉数登台,共同演绎出独特的广东年味。
“花城”广州,名副其实。在这里,不仅一年四季花团锦簇,爱花、养花、赏花也早已经融入到了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广州花市,更是成为岭南地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之一。
早上九点,位于广州越秀区的“百年花市”西湖花市迎来了第一批“行花街”的市民游客。
1月25日,素有“百年花市”之称的广州越秀西湖花市开市。新华社发
寓意幸福美满的蝴蝶兰,象征吉祥富贵的牡丹花,有喜庆吉利之意的北美冬青……花市里的鲜花,不仅是春节的装饰品,已然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
除了传统花市外,荔湾湖上的“水上花市”,珠江上的花市主题游船,还有线上的AI花市,传统年俗以层出不穷的创新形式呈现。
临近中午,地处越秀区文明路的周生记太爷鸡、九爷鸡等店铺迎来了一天中的客流高峰,许多是逛完花市慕名而来的食客。
逢年过节,鸡是常驻在广东人餐桌上的“C位”美食。因为鸡有吉祥、大吉大利的谐音,所以在广东有“无鸡不成宴”的说法。白切鸡,豉油鸡,盐焗鸡……据统计,粤菜关于鸡的烹饪方式多达200余种,每只鸡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如果时间充裕,味蕾得到满足的人们可以去醒狮的发源地——佛山感受一场视觉盛宴。
下午三点半,一场醒狮表演正在佛山禅城祖庙上演。音乐一响,两位表演者一跃而上,轻盈跳上梅花桩,辗转腾挪,游刃有余,将狮子的威猛和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醒狮,不春节”,寓意吉祥如意的醒狮是广东过年必备的传统项目。自古以来,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对于观众而言,醒狮表演看的是热闹、是喜庆。但对于表演者而言,它不仅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更是中国人精气神的生动体现。
距离佛山以东400多公里的汕头市潮阳区,同样展现传承力量的“中国战舞”——英歌舞也在加紧排练,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
1月20日,在广东汕头潮阳区的西龙古庙,西门女子英歌队队员在排练。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双槌上下舞动、潇洒转身跨步、转动时突然大喝一声……晚上7点半,潮阳区西门英歌传承基地,塔馆英歌队和西门女子英歌队雄浑的气势和豪迈的舞姿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观众。
作为“春节必看的传统艺术盛宴”,持续“出圈”的英歌舞不仅为中国观众带来视觉盛宴,还不断走出国门,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到世界舞台。
“能把热爱的英歌舞,把中国非遗传播得更远,让国外友人看到这项传统文化,想想都觉得兴奋。”17岁的塔馆英歌队队员姚光蓬说。
夜幕降临,点燃观众热情的不仅只有英歌舞。在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梅州,埔寨火龙表演现场火光冲天,龙影翻腾。
1月24日晚,表演者在梅州市梅江区院士广场进行火龙表演。新华社发
埔寨火龙是梅州市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独特传统节目,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乾隆六年(1741年),埔寨就有火龙表演的习俗。每逢新春佳节,人们会用竹蔑扎成“龙身”,全长可达35米,内装各式各样的烟花、爆竹,用纸裱面,绘上色彩,栩栩如生。
表演当晚,几十名舞龙者手擎“火龙”,在绣球的逗引下绕场舞动。“火龙”被点燃后,喷出缤纷焰火,舞龙者任由火花洒在他们身上,一时间鞭炮、鼓乐齐鸣,热闹非凡。
数百年前,人们用这种勇敢的方式来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如今,当代人依旧延续着这一祈福仪式,借此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传达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
编辑:hushaopeng
上一篇:
年画“话”年丨画蛇添“福”!佛山年画里的“岭南福味”
下一篇:
致敬守护节日的一线劳动者
王蒙徽(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来源:3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王蒙徽(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
8月28日, 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分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
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记者赵旭)晨光跃过群山,推开薄雾,洒在热气腾腾的煎饼摊上。无论时间如何流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
文字记者:樊曦、黄垚、王优玲、叶昊鸣、王君宝、丁怡全、魏一骏 视频记者:王洪流 海报设计:卓越、刘澈 ...
“过年”“春节”等的甲骨文写法,成为互联网、小程序、春联微信群里的热门话题,把我们带回到春节原乡。
记者:周楠、丁怡全、余春生、陈爱萍、李典、李晓婷、梁姊、谢佼 海报设计:谢悦 统筹:杨丽萍、苗夏阳、田宇、...
针对反映强烈的限定交易、歧视性规定等突出问题,加大执法打击力度。在提升自身开放水平的同时,为世界经济和各国发展创造互...
9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印发相关指导意见,提出将组建全国“银龄行动”志愿服务队伍,行动将融入东西部协作和省域内区域协调...
为发挥县域派出机构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职能作用,贴近金融消费者普及基础金融知识,增强人民群众金融服务获得感,国家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