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崇阳提琴戏的变化
20世纪80-90年代是中国各项事业的改革时期,提琴戏也不例外,经历了各种改革,并发生了许多变化。如:演艺人员,改变了以前清一色的男性和男扮女妆的习惯,男女同台演出,女性渐成剧团的主力。乐器方面,自80年代后,作为主奏乐器的提琴由丝弦发展为钢丝弦,短杆长简改为长杆大简,各剧团普遍用湖南株洲乐器厂制作的大筒代替自制的龙头提琴;其他协奏乐器增加多种,自90年代始,各剧团在原提琴、唢呐、二琴、板鼓、堂鼓、夹手、小锣的基础上,增加扬琴(电子琴)、笛子、低胡等。因乐器的花色品种增加,提琴戏的音乐质量不断提高。表演方面,演员普遍掌握基本动作要领,注重戏剧情节的表演程式。舞台美术方面,随着地方经济条件的改善和主办业主的经济能力,演员服饰由朴素简单逐步转向鲜艳华丽;按照不同剧本角色的要求,吸收汉剧、京剧中的脸谱艺术,增加了演员的面部化妆,丰富了舞台表演的美感。舞台陈设方面,乐队由初期草台戏在台中间桌边演奏,移至戏台旁边左侧演奏,成为名副其实的舞台戏。尤其是2005年以后,舞台灯光、布景、音响、字幕、扣麦扩音等诸多硬件设备逐步增强,提琴戏的品位和质量提高。
经过改革的提琴戏,其艺术水平虽有提高,但传统的戏剧曲艺丢掉不少。乐器方面,传统提琴戏的锣鼓点子打法减少,京汉楚“三合一”的打法增多。表演方面,传统提琴戏中的甩发功和难度稍大的一些表演技法无人学唱,一些戏迷观众喜爱的传统剧目无人担纲出演,观众欣赏情趣减弱。台词道白丢掉地方戏的本土话,用汉话、京话、湘话“三夹腔”。尤其在演唱腔调改革过程中,改革者在没有实践经验丰富的老艺人的参与下,脱离《提琴戏音乐》理论的指导,加之缺乏明晰的保护、传承思路,将传统提琴戏的几大主要板腔音乐改为缺乏感染力的新正调、新哀调、新一字调、新拖子、新原板,致使应崇阳广大群众欣赏习惯而生,并迅速繁衍发展而成的地方戏——崇阳提琴戏失去了传统特色。随着私营性质剧团的出现,剧团组成人员由以前一地或一村组成到后来多为临时搭班,变动性大;加之从事戏剧演艺的人员由娱乐性向营利性转变,“喊剧”成份增加,有的还借改革之名,把花鼓、黄梅、歌剧充斥其间,提琴戏成为“大杂烩”,还美其名曰“杂交”热闹,提琴戏出现变种之势。
由于时间的变迁和人员的变化,1980年后从事戏剧事业的第四代艺人,因其学艺经历从改革中过来,已成习惯,并成为后期演艺队伍的主力队员;但崇阳提琴戏的第三代老艺人和大多戏迷观众,因其传统的演艺经历和固有的欣赏习惯,只对其戏剧表演形式方面的改革表示接受,对唱腔音乐的改革却很有反感。演唱腔调的改变对崇阳提琴戏的传统特色带来很大的冲击,有悖于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宗旨。
2002年第五届提琴戏剧节以来,一批年老民间艺人、不少戏迷观众对此提出了许多意见和批评。有人到文化部门询问:“你们提琴戏剧节怎么办成了花鼓戏节?”有人找到剧目排导人当面指责:挂提琴戏的招牌,唱的不是提琴戏,是大杂烩!”还有人投书报刊呼吁,或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保护建议案和提案,请求恢复原汁原味的提琴戏。
2008年前后,全县常年演出的私营剧团每年有10个左右。凡演唱传统提琴音乐的剧团,年演出均在200场次以上;凡演唱杂腔新调的剧团,年演出不过百余场次。一些剧团还经常碰到群众接戏时,把是否会唱传统提琴戏作为演出成交的必要条件,充分反映出崇阳戏迷观众对传统提琴戏的欣赏需求。
编辑:yangweijie
上一篇:
六、传统提琴戏的保护
下一篇:
四、提琴戏历代艺人
原标题:唐代九霄环佩古琴现身“中国古代乐器展”传世仅4张新石器时代的骨笛、唐代九霄环佩琴、清代十二律管等200余件(套)乐器...
贾湖骨笛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西周四虎镈邹雅婷摄商代妇好墓鸮纹特磬邹雅婷摄唐代李贞墓三彩骑马乐俑范立摄提起中国古代音乐,...
“暑假班想给孩子选一门乐器学一下,但是不知道怎么选才是适合孩子的。
特约记者胡剑芳“古田畈,好地方,两港泉水润田庄,四面青山相拥抱,幸福生活响当当!”2月6日下午,一场由农民自编自演的春...
■孙震《楚辞》是据屈原等楚辞作品辑补形成文献,在中国先秦音乐史研究中具有独特价值。《楚辞》作品中描述的音乐活动具有鲜...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查生辉陈希子实习生费霖好特约记者龙钰 嘉鱼呜嘟,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能演奏和音的土类乐器。同年,他又...
志在千里每一天都能焕发“新生”的力量梦想无关年龄,青春无关容貌只要敢闯荡,此刻正青春重阳节来临愿天下老人不断延展人生...
” 2023年5月28日稿于黄鹤楼畔【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咸宁市葫芦丝(巴乌)学会会长】.
发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怀,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
新华社郑州3月22日电题:“火”出圈的“唐宫小姐姐”原来出自这里新华社记者桂娟、李文哲“几年前在河南博物院参观采风,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