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教育部明确提出,“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经典诵读内容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更是历代文人智慧和才情的体现,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经典诵读中美育元素的挖掘与运用对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挖掘与应用经典诵读中美育元素的重要意义
1.经典诵读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经典文学作品既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精神文化、思想理念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审美理念和审美情感的重要体现,更是地域美学特色的鲜明展示。经典诵读的内容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领域,涉及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各个方面,为美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2.经典诵读中孕育有深刻的美育思想。古代美育思想百家汇聚,形成了对当代美育仍有指导借鉴意义的思想理念。礼乐修身、家国天下的精神追求,尽善尽美、美善统一的美育目标,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美育准则,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修养品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美育哲学,都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美育的功能。美育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里,为新时代美育浸润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文化条件。
3.经典诵读中积淀了深厚的美育精神。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沃土积累了大量美育精神,沉淀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理念,涵养着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孕育着明德弘道、厚德载物、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等人文精神,涌现出履仁蹈义、闻鸡起舞、精忠报国等高尚情操。这些都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社会观、道德观和美育观,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底色和精神标识。
二、“三全育人”背景下开展美育的基本要求
1.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立足学校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独特育人优势,充分发挥学校美育课程以文化人、以美培元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品性,促进新时代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2.要以全员参与的形式推进。“三全育人”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学校、社会、家庭均肩负着参与美育教育的职责与义务。学校通过多样化的美育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表达及审美创作,从而提高其审美素养,充分发挥美育全过程育人的作用。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构建教育、科研、实践、管理、服务、文化、网络、心理、组织等多方协同互动的教学服务机制,为全员育人提供条件与平台。
3.要覆盖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从审美素养、道德素养、科学素养到人文素养等多方面,基于美育教育开展迁移性教学,确保美育能带动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成长与提升。因此,学校可依托五育融合的教育思想,衔接课程教学与专业授课,助力学生进行全面学习。
三、“三全育人”背景下挖掘与应用经典诵读中美育元素的路径
1.做好顶层设计为多学科共同开发美育课程搭建桥梁。全方位育人需要教育的各环节、各领域共同发力,要求各学科教师应指向同一个美育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明确跨学科合作框架。为全方位、全员育人扫除学科之间的障碍。将经典诵读与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学科结合,并与文学、历史、哲学等公共人文学科互动,甚至与专业课程巧妙关联,形成多元化的育人体系。例如,通过音乐与诗词的交融,引导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韵律美。打造课程线上开发平台。不同学科共同完成对经典诵读中美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针对经典诵读活动,各科教师尝试建立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互动研讨中确定综合性研究主题,开展迁移性、渐进性教育。比如,美术教师与文学教师合作,引导学生将古诗词中的意境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还提高了绘画技巧和艺术鉴赏能力。建立经典诵读与专业课程联系渠道。比如,将“古典文学与法学”相融合开展法制讲座,在古代经典名篇故事中,探讨现代法制的应用。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能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2.多方合作为利用经典诵读中的美育资源搭建平台。经典诵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语言、情感、道德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及各学科教师合作的教育体系,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相关领域资源开展美育教育,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华精神符号的美育共育生态体系。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学校作为美育教育的实施主体,要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作为美育教育的目标,主动把全员育人的思想贯彻到经典诵读这一传统文化项目中。加强与地方文化、宣传等部门协作,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资源扩展美育课堂,为美育教育提供丰富多样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审美探索、审美创造和表达。教师与家庭的合作。鼓励教师通过各种互动平台,向家长传递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庭教育参与其中。比如,通过举办亲子共读经典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人文精神、礼仪习俗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经典诵读中美育资源的利用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在“三全育人”背景下,要充分发挥经典诵读中美育资源的育人功能,需要教师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征和差异,提供全过程、差异化指导。初级阶段注重音韵美的培养。通过诵读简单古诗词、歌谣,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之美。中级阶段加强意境美和情感美的引导。选取具有丰富意境和情感的经典作品,如通过唐诗宋词诵读,解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情感,培养情感感知能力和人文素养。高级阶段关注道德美和人文精神的传承教育。选取具有深刻道德内涵和人文精神的经典作品,通过诵读、研磨、演绎,让学生在情景再现的表达方式中,切身感悟其中传递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4.建立健全经典诵读中美育元素利用效果评价体系。一是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量化评价指标。从诵读技巧、情感表达、文化理解、创新思维等方面考核,并明确评价权重。二是创新考评形式,保证评价结果全面真实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结合智能教学系统等实时搜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还可通过课堂表现、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反馈。三是重视考评反馈,完成教与学的闭环。加强考评结果运用。针对经典诵读教育取得的教育成果,运用大数据、AI等现代技术,为学生构建学习肖像和模型,通过能力提升曲线和雷达图等形式,将学生在美育情况呈现给教师,以便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环节,完善教学规划。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坚持“三全育人”的理念,扎实做好美育工作,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定能让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熊丹 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hushaopeng
上一篇:
中药数智化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
咸宁供电营销运营中心:聚焦重点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
咸宁新闻网讯 (记者周萱)将于本月底举行的第四届“锦华杯”中华司仪主持大赛全国总决赛暨中国咸宁金秋婚庆文化节筹备工作...
★对中华法系进行重新认识,既是时代的重任,亦是学者的使命★对中华法系进行重新认识,既是时代的重任,亦是学者的使命中华...
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本来”,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相融...
潘天波将中华工匠文明的内涵与外延、代表性工匠技术于古老中华大地的酝酿与创造及其向世界、向现代的传播嬗变做了通俗易懂又...
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刻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
核心阅读:我们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内容、使命追求、开放品格等方面高度的契合性,充分发...
核心阅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
该校师生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宣讲活动为契机,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身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