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温泉)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中国传统的粮食种植和收获方式:育种、插秧、除草、抽穗、扬花、收割、打磨直至端上餐桌。这过程让我们明白食物从哪里来,如何来之不易,珍惜一箪食、一瓢饮,养成尊重每一粒粮食的好习惯,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
小时候,奶奶家房子后面是“义学公”,一座旧时的老学堂,大公社时期生产队的一个仓库,旁边是一个大晒谷场。晴朗的日子里,太阳下山时,村里的保管员会组织几个好劳动力,将晒了一天的黄豆、绿豆、花生等清扫装筐,收进仓库。他们收完后,奶奶会及时告诉我,可以去谷场上捡拾遗漏的豆子,回来炒着吃。我拿起一只把缸,高兴地去晒谷场上捡拾“宝贝”。每次拾漏,总会有收获,有时小半缸,有时一满缸。当我把“劳动成果”端到奶奶面前,奶奶总会夸奖我几句,然后把半缸杂粮清洗干净,在锅里翻炒,放上少许盐花,十几分钟后出锅,成了我的零食。童年时期,我经常听奶奶在家里重复念叨一句话——“丰年要当欠年过,有粮常想无粮时”。这份反复的叮咛让我明白,粮食来之不易,任何时候要珍惜且节约,决不能做寅吃卯粮的事。
稍大些,看到母亲勤俭持家、紧致生活的场景,我理解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母亲的节俭表现在“精心种植粮食作物,细心制作一日三餐”。虽然家里只有母亲一个劳动力,但不多的田地让她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和心血。她坚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果然,只要没有旱灾,我家年年都有小丰收。在种植过程中,母亲坚持量少样多、种满种足,尽可能收获本地常见的五谷杂粮和新鲜的蔬菜,让全家人在不同的季节享受到不同的食物。具体到一日三餐,每餐炒两个菜、煮适量的主食,菜量不多,保证吃饱并“光盘”、“光碗”。其实,母亲在节俭方面还奉行一个原则:持家要节俭,待人要“舍得”。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但凡邻里间有困难,她及时伸手相助;邻居借米借盐之类,只要家里有,总是倾囊而出,格外舍得。
在奶奶和母亲的耳濡目染下,我也过起了节俭的生活。平常该花的钱再多也要花,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能花,在简单过日子中追求生态健康、和谐快乐。在小孩教育和家人素质提升方面,我从不吝啬,坚持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相结合。在吃喝和添置物品时,一定以需为纲、量力而行。我家餐桌上推行“三菜一汤”,两份菜量弄少些,约三分之二盘,一份菜量弄多些,小满盘。家人味口好时全部吃完,味口不好时剩的也不多,当天晚餐继续食用。孩子的服装以舒适为主、换季添置,累积下来也能节省不少钱。孩子校服小了,我不再购买,而是寻找高年级同学不穿的旧校服,“变废为宝”、节省实用,让孩子从小明白“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在我的言传身教下,女儿成了第四代节俭的典范。她也注重节俭:草稿纸写到没有空隙才撕掉,铅笔用到无法用刀削为止,牙膏袋从下往上挤不出牙膏才扔,擦嘴的卫生纸反折后再擦餐桌,一日三餐碗里的饭菜吃干净,酸奶喝干后再把纸盒边角打开、挤出残留……当然在生活中,她还注重文明习惯的养成,不乱扔乱丢、节约能源、做好垃圾分类,经常提醒家人关灯、节水、饭菜打包、废物利用。
“积羽沉舟,滴水成河”。我们一家四代人弘扬节俭传统,从中收获不少益处,享受无限快乐。我们将继续高擎节俭大旗,以俭养德,涵养全家人健康、简约、时尚、文明的良好习惯,让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编辑:但堂丹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记者陈希子、通讯员张远杰报道:近日,通山县通羊镇某户居民在家自办寿宴,餐桌气氛简单却热闹,这是该县推行...
季文子喂马不用粮食春秋时期的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贵族家庭,他作为鲁国正卿,掌管国政和统兵大权30多年,辅佐鲁宣公、鲁成...
阅读提要 近段时间,餐饮企业纷纷出招鼓励食客光盘,各地餐饮行业协会从改良行业自身服务或向内挖潜来倡导节俭,各机关企业食...
新华社济南9月14日电 题:“每颗美食都不被辜负”——“网红”街宽厚里的节俭探索新华社记者张力元、闫祥岭小串糖葫芦,可爱...
一个晚上,爷爷开完会走到祠堂门口遇见奶奶,奶奶看见爷爷脚上穿着一双破烂不堪已经变形的草鞋,马上跑回家拿了两双新草鞋给...
乔语(嘉鱼)我是一个没有奶奶的人,因为父亲未及成年,奶奶就过世了。即便这样,奶奶为父亲亲手做的棉袄愣是让父亲从儿时穿至...
周瑞云(赤壁)人生在世,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传说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灶火,被作为...
王艳(温泉)在我的人生中,有一些人和事不时拨动我心弦、叩问我灵魂、温暖我心怀。我一岁半时,村里民生哥家生女儿,他家里很...
每年给祖辈上坟我都会给他们也插上一把纸伞,因为打我记事起,他俩的旷世之爱常常让我想起梁山伯和祝英台……这位爷爷是个下...
李红梅(嘉鱼)前些时偶从街边走过,发现一处地摊上摆着好多书,书摊的一角默然堆放着几本发黄的连环画——小人书,也叫娃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