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及自身利益的事,群众干起来劲头十足
砌上护坡的塘将更加耐用
干群齐上阵
“三万”工作队清沟挖渠
“塘修好了,以后洗衣洗菜就方便多了。”
现代化机械助力开挖“当家塘”
一口塘承载着村民们许多回忆
初冬的咸宁,丝丝寒气弥漫在薄薄的晨雾中。
13日,咸安区马桥镇龙口村村支书冯家贵大清早就起床了,他今天要去12组查看门口塘的清淤扩建工程。
在去往门口塘的路上,几辆货车穿梭在乡村公路上,正在运送带有刺鼻气味的塘泥。
来到门口塘,一台大型挖机正在作业,塘已经挖了一人多深,塘边围了一群村民,不时交头议论着。
60多岁的村民黄乃生一直生活在这口塘边,对这口塘颇有感情。
“记得小时候这塘水很清,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村民就没用过这塘里的水了。”黄乃生回忆道。
“我1982年嫁到这个村的时候,还在这口塘里洗过衣服,没过几年,这水就变臭了。”从官埠桥镇嫁过来的郑海凤插话说。
“现在好了,政府出钱帮我们修水塘,以后我们270多口人洗衣洗菜就方便多了。”老黄显得很兴奋。由于他们组还没通自来水,村民们每天要走一里多地去挑水,很不方便。
记者来到浮山办事处龙潭村唐家堰,看见当地村干部正和村民们一起挑着塘泥。虽然天气寒冷,但不少村民的额头上渗出豆大的汗珠。
“40年前,我还在生产队的时候挑过塘泥,一挑就是半天,现在身体不行了,挑几担就得歇歇。”人群中,头发花白的75岁村民詹琼娣干劲十足,格外显眼。今天村干部号召大家为修塘堰出份力,她也跑来凑一份子。
记者来到嘉鱼县新街镇,见到了同样火热的场面。挖土机的轰鸣声,干部群众的吆喝声,抽水机的咕咕声汇成了一曲大兴水利的田园交响曲。
县广电局“三万”工作队入驻新街镇晒甲山村8组,一大早,工作队赶到西边桥当家塘,与当地群众一起清淤泥、挑土方。
“挖当家塘堰对我们这水源不足的地方是头等大事。‘三万’工作队帮我们解决了400多人的生活用水难题啊。”该村党支部书记徐均平一边忙活一边对我们说道。
不光要挖当家塘,村民们盼望解决的门前排水系统,也在嘉鱼农机局“三万”工作队的帮助下得以解决。
该村毗邻长江,水源丰富,垸内水网纵横交错。“以往一下雨,水没地方排,屋门口积水就有二三十厘米深,出门要趟水走,小孩的安全更是让人担心。多亏‘三万’工作队帮助我们解决了问题,以后下雨再不用愁了。”看着眼前日渐成型的排水沟,该村5组村民殷祚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记者手记:让当家塘真正当家
今夏,一场百年一遇的大旱让我市农田水利建设的短板暴露无遗。因年久失修,“当家塘”根本不当家,农民很无奈,庄稼只能望天收。建好“当家塘”已迫在眉睫。
全市新“三万”活动已拉开大幕,计划在今冬明春建成上万口“当家塘”。各级各地必须高度重视,迅速投入“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建好、管好、用好“当家塘”,让“当家塘”真正为农户、农田当好家。
要科学选点,合理布局,编制好工程实施规划和方案,注重把“当家塘”建设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多种经营基地建设和解决“饮水难”结合起来,力争发挥最大效益。要创新投入机制,采取国家投入、地方配套、群众自筹、社会融资等多种方式,切实解决资金缺口。
同时,要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尝试村级管理、民营合作、跨区统筹经营管理、租赁承包等长效管理模式,保证“当家塘”生生不息。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我和新房合个影
下一篇:
组图:鄂南第一高山村
每天,我们常常会看见这样的身影:在车水马龙的街头装运电器;在高楼林立的小区楼梯间,背着大箱子艰难上楼。他们,就是普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