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文娱 >> 心灵驿站 >> 正文

家国命运 联大情怀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1-09-23 16:02

《百年不孤独——许渊冲回忆录》

许渊冲 著 江西美术出版社

在中国,曾经有一所大学,它的办学实体虽只存在了8年多,却在70多年后仍被人们追忆、探寻。它就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面对民族危难,西南联大坚持教书育人,铸就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座永久的精神丰碑。

“烽烟万里踏征程,桢干移枝到春城;茅草为顶遮雨露,土泥作室听书声;笳吹弦诵依前彦,继晷焚膏望后生……”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被迫南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后因战火逼近长沙,1938年4月,再迁至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中,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在破碎山河中守护着中华文脉,大批学子投笔从戎、效命疆场,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赞歌。

从西南联大走出的许渊冲,是钱钟书的得意门生、杨振宁的同窗挚友,首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北极光”的亚洲翻译家,因央视《朗读者》节目更为大家所熟悉,被无数青年学子视为“偶像”。他,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更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追的“星”。

2021年6月17日,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烛火熄灭,星光永恒,照耀来者,弦歌不辍。

在《百年不孤独——许渊冲回忆录》中,许渊冲用诗歌般的语言讲述了自己一生为之奉献的翻译事业,深情回忆了西南联大的求学岁月,对西南联大的老师和同学做了传神刻画,让读者在阅读中聆听大师们跨越世纪的对话——西南联大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鲜活如初的永恒记忆。

每年的9月18日这天,凄厉的警报声总会在耳畔响起。今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我们推介《百年不孤独——许渊冲回忆录》这本书,共同回望抗战时期那段难忘的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之美

因为他,我们遇见了包法利夫人,遇见了于连,遇见了李尔王;也因为他,西方世界遇见了李白、杜甫,遇见了崔莺莺、杜丽娘。许渊冲毕生致力于中西文化互译工作,已经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作120多部,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

许渊冲毕生钟情翻译中国古典诗文,将一生的心血都奉献于此。

在《百年不孤独——许渊冲回忆录》中,许老说,在学术上,尤以钱钟书对他的影响最大。

钱钟书称赞他英译的《毛泽东诗词》:“你带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灵活自如,令人惊奇。”叶嘉莹也称赞他的中译英诗词“音韵皆美,情味悠长”。

1994年,他的中译英《中国不朽诗三百首》在英国企鹅图书公司出版,这是该社出版的第一本中国人的译作,并得到“绝妙好译”的评价;1999年,他的中译法《中国古诗词三百首》在法国出版;他将《西厢记》译成英文,被英国智慧女神出版社誉为“在艺术性和吸引力方面,可以和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媲美”。

许渊冲说,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世界的美,这是世界的乐趣,也是他翻译诗歌的初衷。

80余年的翻译生涯,许渊冲坚持“形美、意美、音美”的翻译理念,即翻译出的诗词,要像原诗的格式韵律一样工整押韵,更要有原诗思想上的意境之美。

《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他翻译成When I left there ,Willows shed tear;“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他译作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他译作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I feel so sad,so drear,so lonely,without cheer。

业内将他的翻译称为“韵体译诗”,情味悠长,境界全出,尽显中国古典诗词的风骨流韵。

许老坚持,“翻译一定要把一个民族文化的味道、精髓、灵魂体现出来。”“只有坚持中国文化的美感,才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在他的一百多部中、英、法文著作中,中国古典诗词的译本几乎占到一半。1999年,许渊冲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评委会称他的翻译是“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学的样本”;2010年,许渊冲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这一百年来,我的人生就是‘尽我所能,得我所好’。让每个人都能够‘尽我所能,得我所好’,世界就可以变得更幸福。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使得世界变得更好。”这是《百年不孤独——许渊冲回忆录》的一段序言,也是许老百岁感言。百年如白驹过隙,他将光阴幻化成诗,留下永恒之美;他用澎湃的激情和美丽的文字,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之美。

南渡北归 弦歌不辍

1921年4月18日,许渊冲出生于江西南昌。一百年间,他经历了民族的沧桑,不仅见证了西南联大的历史,还见证了中华文脉历经磨难后的传承与发展。在《百年不孤独——许渊冲回忆录》中,许老深情回忆了在西南联大难忘的求学岁月,用诗的语言记录了与师友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在西南联大的日子里,许渊冲几乎每一天都会记日记。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意气相投的探讨交流,上课、读书、交友的细碎生活,这些并不是象牙塔里的风花雪月,而是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朝气与志气。

在钱钟书、吴宓、闻一多、冯友兰等大师的教导下,他从一位懵懂的少年,逐渐成长为想要“把国家的美转换为世界的美”的翻译大家,《百年不孤独——许渊冲回忆录》展现了一名青年学子的命运与一所学校、一个民族命运的共振和交织。

国难当头,西南联大的每一个热血青年都渴望为国分忧,渴望保卫国家。不少学生离开学校,投笔从戎,有的参加技术部队,有的报考空军,留在学校的学生渴望通过发奋学习报效国家;教师不拘一格,倾尽所能去授课。当日军飞机来袭,师生们躲警报,一跑到郊外,马上就地学习,处乱不惊,表现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伟大精神。

据统计,抗战期间,西南联大有834名学生入伍,给飞虎队当翻译,参加远征军和空军。今天,我们还可以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的背面,找到参军学生许渊冲的名字。许渊冲是第二批入选飞虎队做翻译的。

在战火的洗礼中,西南联大弦歌不辍,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和100多位两院院士。陈寅恪、傅斯年、钱穆等大师,在这里给大一新生讲课;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在这里教出了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汪曾祺在这里师从闻一多、沈从文,后来成了文学大家,被称作“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在教室里朗读大一英文课本的许国璋、巫宁坤,后来成了著名的英语教育家、翻译家……

闻一多,指捻胡须,常多感慨;陈梦家,长袍宽袖,飘飘欲仙;刘文典,才高学广、恃才傲物;吴宓,则是“古典主义的外表,却包含着浪漫主义的内心”…… 在许渊冲的笔下,这些国内各个学科开山鼻祖的才华、风度与风骨,让人心驰神往。他们用行动作出表率,激发学生的爱国和求知热情,他们的职责也不只是传道授业,而是要“立人”,立有知识、有理想、有担当精神的人。

“家国情怀”和“刚毅坚卓”不仅是西南联大的精神,也内化为包括许渊冲在内的西南联大师生的精神乡愁。《百年不孤独——许渊冲回忆录》是对西南联大师生的回忆,也是对一个时代文化史的回忆。 (咸宁日报综合)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触物成感,随体诘诎 ——读李城外先生诗集有感
下一篇: 新书荐读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