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文脉,亦即中国文化绪脉中的绘画,或者说是中国绘画生存的文化血脉。
本书试图通过对中国画文脉的梳理,寻找导致绘画史上一系列独特现象发生与发展的那只看不见的手。这些独特现象不胜枚举,比如:理论(观念)先行于实践,崇尚水墨而轻视着色,不断重演的“复古运动”以及20世纪以来从寻找“出路”到纳入“主流”的演变等。而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在对“文士”这一特殊社会阶层历史形成原由的考察中,揭示了“文士”为何广泛而持久地钟情于绘画,从而形成“文人画”一统天下局面的悠长脉络。
绘画一趋于成熟,便成为文士们青睐的对象,并且即刻被改造成文士们心性修养的有效途径。绘画如此,书法、音乐亦如此,乃至于下棋、喝茶无不如此。因而,我们不妨把这看成是构成中国文化特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循依于此,我们可以真切地感悟中国文化的真谛。在欧风东渐的年代,有了这样一个基本的立脚点,有助于我们拥有评价民族历史文化的权力,而不是把它交给不求甚解的外人。
《中国画文脉》通过对绘画演化历史的揭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展示了中国绘画的特性,因此也给了人们认识历史、评说现时以诸多启示。
启示之一:历史文化的连续性
我们拥有数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虽说这已是常识,并且也是老生常谈,但是,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这个前提通常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作者所谓的“历史文化连续性”大致包括这样一些内容:一是指中国文化形成以来迄今为止的全部时间进程,这是历史;二是指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尽管多次出现过少数民族或长或短的统治时期,但是这只是政权的易主,而不是文化的替代,亦即文化的主体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并未因政权的易主而损丧,巨大的同化力在历史的演进历程中呈现为连续性,或者说它是连续性的前提与保障;三是指文化的脉承者一以贯之,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生存场合,然修养心性、经世济民的主旨却始终未改。
启示之二:绘画迷惘的根由
存在的便是合理的,合理的便会存在。面对连绵脉传的历史文化,简单地否定,不仅无补于事,而且必然误事。就绘画而言,伴随欧风东渐而来的中国艺术品评标准的失落,以及由此形成的创作失范,恐怕就和简单地照搬别人的东西直接相关。对自身民族历史文化连续性的否定,从表面上看是对过去的形迹的抛弃,而实际上这种抛弃必然包含着对形迹作为一种存在的合理性的否定。文化作为一种存在,其合理性根植于一个民族关于人的生存之问,然而,否定自己的,移嫁到别人那里,虽说不一定就不能存活,但水土不服或寄人篱下却是注定无法逃开的。对自身民族历史文化的抽象肯定和具体否定,正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绘画迷惘的根由。
启示之三:私人化
私人化是中国绘画演化的一个历史指向(或者说是一种历史趋势)。这是一个历时性的概念,亦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私人化有不尽相同的表现。私人化,是一个饶有意味的概念。从表面上看,作者是从绘画的功能角度在论述中国绘画历史演化的特性,而实际上所谓的“功能”是人与艺术这一根本关系的具体化表述。因此,私人化概念的提出回答了这样一个根本问题:人们为什么需要艺术(或者说需要绘画)?
启示之四:寻找公约点
若仅从字面上解读,将绘画作为个体完善心性修养的有效途径,不免有“工具”之嫌;而如果立足于个体的人的立场上来解读,那么,在这种“工具”性的表述中,作者提供了既可审视自身民族历史文化,又能放眼其他民族历史文化的公约点。有了这一基点,也就获得了平视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与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的可能。
读解历史,可以使过去变得清晰;读解历史,也可以使当下变得简明。如果说私人化是中国绘画演化的趋向,文艺复兴是西方绘画的不二渊源,那么,呈现在这两者之间的诸多公约性因素应该可以让我们对这两者作等量齐观。
启示之五:拥有自身的历史文化
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评述现状的困难在于人们总是或多或少地受到现实的切身利益的障蔽与困缠。借助历史的逻辑张力,站在历史文化连续性的基点上远观现状,这种远观似乎有些超然,然而,在揭示现状的原本上,远观便是客观。远观既是指空间距离(由此而获得视野的广阔),也是指时间距离(由此而获得视野的深邃)。在资讯不发达的过去,空间距离是主要障碍;在资讯泛滥的今天,时间距离是主要障蔽。这也就要求人们在关注、研究中国绘画时,首先必须对中国绘画的性状有一个明确的判断。不然,在资讯泛滥的时代,失去的将是可资比较的基础即评判的基准。循依着历史文化连续性,不仅可以使人们更客观真实地认识、评述时状,而且还是时状中的人们获得历史文化自我性的前提。没有对身处其中的历史文化的确认,便无法拥有文化根基。缺失根基的文化,是流浪文化。中国绘画若不能以自身历史文化连续性为根基,那么,也就注定无法避免在自家门口流浪的尴尬。
绘画作为视觉艺术,在交流日趋频繁深广的今天,自有其天然的优势,若没有深固的根基,伴随着这一优势而来的将是更多的问题与疑惑。另一方面,因为没有语言那样的确定所指,若没有深固的根基,曲解与误读也就不可避免。由此可见,绘画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艺术样式,深深根植于历史文化之中,这也就意味着绘画的所指固然与其形式能指相关联,但对绘画所指的读取与悟解,却是由更为深广的文化绪脉所决定的。这个视角不仅有助于我们看清历史,而且有助于我们看清现状,进而改变我们的旁观者立场,真正成为自身民族历史文化的拥有者。
(原载《北京日报》作者为邵琦)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相信里,写满了奋斗和不服输
下一篇:
母亲的菜园
《中国文化5000年》吕思勉著内容简介:作品借鉴古代史书的典制体,按章节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等多...
《中国文化简史》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清晰地提炼出中国文化史的基本线索、探索中国文化演变规律、既阐明了“是什么”也回答...
冯建国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基础与核心,对于中国人文精神的考察,不仅包括对于历史上由中国人所创造的文化精神“是什么...
在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孔子学院,学生们在老师带领下用毛笔写下汉字“中秋”……在世界各地,蕴含团圆、和谐、幸福等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走出去】 光明日报记者焦授松 奥地利首个孔子课堂日前在施泰尔马克州魏茨市举行了揭牌仪式。魏茨孔子课堂由格拉...
年轻一代这样讲述中国故事“过去几年您曾多次到访中国,请问什么给您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我热爱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去年我...
”该校国际学院院长刘晓华表示,此次活动增进了中外学生对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了解,引领他们更全面、立体地感受中国传统文...
○丘山乍看《关于中国的50个为什么》这个书名,我以为是一本关于中国的ABC读物。在“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睡午觉”一文中,作者借...
《百年不孤独——许渊冲回忆录》许渊冲著江西美术出版社在中国,曾经有一所大学,它的办学实体虽只存在了8年多,却在70多年...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祝勇著内容简介:本书从十个侧面——入仕、求生、书法、绘画、文学、交友、文人集团、家庭、为政、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