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科技学院社科研究课题组
核心提要:近些年来,咸宁地方史研究虽然取得了较丰硕成果,但多停留在茶文化、温泉文化、桂花文化、竹文化、建筑文化等物质形态文化和生态文化上。咸宁历史文化的研究,则更关注三国文化、通山李自成归宿、北伐咸宁会战、湘鄂赣边区红色文化、向阳湖名人文化为代表的民间文化等的研究。到目前为止,鲜有对咸宁近现代文化名人进行系统梳理、整理和研究成果问世,高水平的近现代文化名人研究著述不多。加强咸宁近现代文化名人研究,对于丰厚地方文化底蕴,“活化”咸宁精神,提升地方文化品位,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加强咸宁近现代文化名人研究存在良好的基础条件
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古老的中国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伴随着整个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代中国思想文化也经历了深刻的近代转型,涌现了一批学贯古今、闻名遐迩的学术大师和文化大家,鄂南近现代也诞生了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影响的文化名人,他们犹如璀璨的群星,闪耀在鄂南历史的夜空。这些文化名人,他们或得益于传统文化或地方文化,或接受近代新学滋养,有的甚至负笈海外,在各自耕耘的领域,取得了令人称羡的成就。前者如历史学家、方志学家张国淦;金石学家、书法家刘心源;京派画家贺良朴;汉剧表演艺术家余洪元等,后者如清史学家但焘;教育家马君武;化学家刘树杞;生理学、组织化学、细胞生物学家汪堃仁;水电工程建设和规划专家覃修典;病理学家叶曙;公共卫生学家袁贻瑾;药理学家刘绍光;图书馆学家皮高品;农业经济学家熊伯蘅;“红色教授”钱亦石等等。此外,民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王世杰也是当时知名法学家等,兹不一一列举。
二、加强咸宁近现代文化名人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人依地栖,地以人传”,咸宁近现代文化名人文化是咸宁先贤重要的文化馈赠。地方文化名人是不可多得的地方名片,富积地方特有文化富矿,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神价值。咸宁杰出文化名人身上充分体现了厚德、尚学、勇毅、笃行的“咸宁精神”,深入研究和弘扬优秀近现代文化名人的道德风范和精神文化遗产,对于增强咸宁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丰富城市人文内涵,凝聚建设发展的精气神,建设富裕咸宁、文化咸宁、美丽咸宁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当前,全市上下正加快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转型发展示范区,建优建美长江流域公园城市,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中开创咸宁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市委、市政府特别强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打造咸宁文化产业品牌;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一批高品质文旅“套餐”;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美丽咸宁。深入挖掘开发咸宁近现代名人资源,打造以文化名人为内涵的特色资源和文化载体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体系,对实现地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三、咸宁近现代文化名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研究鄂南近现代文化名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作为近现代独特群体,咸宁近现代文化名人对地方乃至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均产生了一定影响,打下了自己的烙印。不少同志没有充分认识地方文化名人研究的重要性,仅将其视为研究者个人的兴趣与爱好,较少从推进地方文化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等层面和高度思考文化名人的重要价值,对地方文化名人研究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咸宁近现代文化名人研究现状不尽如人意。其一是家底尚待进一步摸清。不少近现代文化名人还深藏在档案和史册中。笔者研究鄂南高等教育,发现从1898-1948年共有32名鄂南学生考入国立北京大学,其中部分人在文化上颇有建树;另外,近年来笔者研究鄂南近代留学生群体,收集了近150人的履历资料,不少人学有所成,但鲜有人关注。即使一些近现代知名的社会活动家、政界人士,多数人也不太重视其在文化上的成就。如辛亥革命元老贺之才是法语言学家,翻译家;“民国第一清官”石瑛是冶金专业人才,曾任北京大学冶金化学教授,被资源委员会调查处编辑的《全国专门人才调查报告》(1937)收录。《蒲圻乡土志》(宋衍绵编,1923年)载:“近日士尚进取,留学海外及国内大学卒业者,莫不各擅长一国文字。东文有但焘、覃寿公、吴祖荫等,英文有余日章、黄昌谷、刘树杞、雷以纶、张翮等,法文有贺之才、贺牧西等,俄文有贺之俊等,德文有刘树仁、雷羲等”,民国初期蒲圻一地外语人才之盛可见一斑。其二是研究力量分散。从事咸宁近现代文化名人研究的专家学者分散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文化机构,彼此之间少有交往和交流,专门从事咸宁地方名人研究的学者并不多见。其三:精品力作不多。咸宁近现代文化名人传记分散在各种志书、人物传记中。20世纪80、90年代出版的咸宁地区县志(除《通山志》外),在教育部分列有“出国留学生表”,但资料不全、错讹很多。国内出版的王世杰、石瑛、马君武等人的传记,对其文化成就着墨不多。总体来看,学者尚缺乏将咸宁近现代文化名人作为整体研究的学术自觉,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咸宁近现代文化名人传》之类的合传等问世。
3、咸宁近现代文化名人研究的影响有限。一方面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近现代文化名人作品不多,另一方面一些研究成果停留在学界和书本上,一般群众知之甚少。如在民国教育舞台上,活跃着著名书画导师贺良朴、武汉大学创办者刘树杞、恽代英的老师刘觉民、被周恩来誉为“一代宗师”的马君武、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张国淦、被鲁迅喻为“虎”的覃孝方、推行平民教育的原创者余日章、清华大学代理校长余日宣、“万能教授”张圣奘、湖北教育先贤黄昌谷、湖北教育界名人张翮、著名建筑教育家鲍鼎等蒲圻(今赤壁)方队,但今天普通大众、甚至一般地方史研究者了解的并不多。其三是地方文化名人还没有真正走进课堂和社会。地方文化名人鲜有纳入地方史教本和选读课程,以发挥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咸宁发展全域旅游和大文化产业,在地方文化名人资源的利用开发方面依然任重道远。
四、加强咸宁近现代文化名人研究的建议
1、提高认识,形成共识。深入研究咸宁近现代文化名人,对于深化咸宁近现代史、地方史和专门史研究,开拓地方史研究新领域,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对于增强广大市民的社会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提升干部群众的精气神,万众一心推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健康、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拓宽视野,眼睛向外,整合各方研究力量与资源:摸清国内外鄂南近现代名人研究人员信息与研究现状;通过QQ群、微信群、公众号、网站将研究人员组织起来,分享资料与成果;通过与文化名人后裔和亲族联系、争取社会资源资助和政府相关部门支持,主办研讨会、交流会,加强互动合作;加强与地方文化有关的政府部门和机构间(如社科联、方志办、档案馆、党史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横向沟通合作,通过校地共建地方文化研究机构,扶植地方文化研究团队,联合发布招标课题、委托研究、合作研究等形式,多形式促进地方文化名人研究;社科联可将地方名人研究课题作为研究指南和长线课题,纳入咸宁思想库项目,延长研究时限,加大资助力度,创造条件,推出系列研究成果。目前湖北科技学院有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鄂南文化研究中心、鄂南青年融媒体研究中心等多个地方文化研究机构,也有一批热衷于地方文化研究的学有所成的学者和青年才俊,校地合作联手打造地方文化研究样板和特色品牌大有可期、大有可为。
3、协同攻关,推出精品。在目前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地方相关部门如社科联、方志办等可在综合调研地方文化基础上,拟定地方文化名人研究的中长期规划,突出重点课题与重点研究对象,协同攻关,争取在不太长时间推出系列有代表性的反映鄂南近现代文化名人研究水平的精品力作,坚持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的统一,努力提升地方文化名人研究层次和研究水平,争取推向全国。在推出精品力作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利用现代多种艺术形式和现代传媒,向社会提供涉及鄂南近现代文化名人、甚至以鄂南近现代文化名人为主要内容载体的各种形式的优秀公共文化产品,如影视、戏剧、歌舞、音乐等、甚至包括最新网络文化,让咸宁文化名人“动”起来,让咸宁精神“活”起来,擦亮弘扬地方文化名人名片,让咸宁扬名全国,远播海外。电影《我的1919》、《东京审判》、《黄金时代》对现代著名外交家顾维钧、著名大法官梅汝璈、现代知名女作家萧红的再创造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近来热播的抗战大片《八佰》为通城作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告,只不过关于通城战士的戏份太少,与200余名咸宁籍抗战英雄的事迹多少有些不相匹配。
4、面向社会,宣传推介。地方文化名人只有走出书斋和博物馆,回到群众中间,才能滋润人们的心田,化为群众的精神食粮,提升市民的道德情操和文化品味,建设书香咸宁和文化咸宁,打造学习型社会。要认真作好地方文化名人的宣传推介工作,通过出版学术著作、通俗读物、主办公益讲座、论坛,设立主题公园、主题广场等形式,特别是利用现代融媒体手段,让地方文化名人的现象在网络媒体上具体生动鲜活起来,为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特别要重视对广大市民、青年和在校中小学生进行地方历史、特别是地方名人文化教育,使之成为青年学生成人成才的榜样,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课题组组长:陈从阳
课题组成员:李晚景 朱志先
邹 强 黄瑞春
编辑:hefan
上一篇:
下一篇:
坚持正确监督 有效监督 依法监督
15年前,他怀揣着5元一幅的临摹字画穿行于深圳的街巷中等待买主;15年后,他执笔泼墨一字值千金。他为众多名人制印,40年的孜...
退休后如何与时光相伴?赤壁一位老人选择了“书海沉浮”,“打捞”本地历史和文化。近日,赤壁市文史工作者,古稀老人张海涛...
作为一位对保护和传承鄂南民间文化有着强烈责任感的学者,20多年来,定光平一直行走在家乡故土,开展基层调查、学术研究和鄂...
他,8月初受邀出席在意大利举行的“中意书法交流论坛暨书法笔会”,为意举办方挥毫题赠“学无止境”墨宝; 他,书法作品...
咸安区官埠桥镇文化站66岁的的退休干部王焰,十几年来坚持业余词曲创作,在全国《词刊》、《歌曲》等音乐刊物发表作品100多首...
熊应华,1951年出生于号称“木雕之乡”的通山县九宫山镇,1971年师从岳父陈新旺学习木雕技艺,后成为“通山木雕”陈氏第四...
1999年10月,中国艺术院举办“共和国50年艺术研讨会”,他撰写的提琴戏调研文章《活跃山区群众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队伍》参加...
咸安区汀泗桥镇马鞍村12组村民高绪才,过着与众不同的人生。他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及农闲时挥毫泼墨或创作诗歌,矢志不渝地...
在嘉鱼县,有这么一位收藏达人,名叫刘浩然,在家中打造“红色展览馆”,耗时20多年收藏了毛主席语录瓷器、毛泽东雕像、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