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我们要紧紧围绕产业振兴这条主线,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通山包坨是咸宁市的一张特色美食名片,是华中地区饮食文化优秀品牌,也是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瑰宝。包坨产业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品牌唯一,全国仅通山县有包坨,其他省市县均未有以红薯为主要原料的同类产品。二是用料讲究,所选用原材料和调料均选用国内上等原产地材料,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在制作源头上保证了产品绿色环保无污染。三是工艺细密,制作过程采用传统工艺,在高效制作的同时保留着地方文化和传统特色。四是创新发展,随着通山包坨机的研发,传统产业实现自动化机械化,包坨可通过冷链物流快速地发往全国各地。咸宁人民用勤劳朴实的身影,诠释着包坨质朴无华的内涵,也提升了咸宁美食文化的地方形象。我们要以小包坨撬动大产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以特色产业发展为引擎助力乡村振兴。
处理好“建”与“管”的关系。政府搭台唱戏。加强政府的支持和宏观调控力度,建立合适的产业发展规划,做好“爱心助农”文章,在市场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联合电商平台、专家团队、邮政快递、大数据管理联合共奏“服务曲”,给包坨产业发展赋予更多销售渠道、技术支撑和产品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条。以包坨产业为核心促进种植业、食品加工业、文化产业、服务业市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拓展产业功能,多向助农增收致富。加强产品监管。将食品质量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完善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制度,多措并举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消除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坚决守牢质量安全底线,防范化解重大质量安全风险。
处理好“立”与“破”的关系。挖掘传统文化。美食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传承。我们要挖掘通山县通山包坨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传承其尊崇自然、顺应时节的传统观念,传承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食用方式,提高通山县通山包坨的美食文化价值,把名小吃变成大产业。加大创新开发。传承不是守旧,我们在保持传统的包坨工艺基础上,对包坨手艺进行革新改良,制定相应的标准加强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技术研发、装备和设计水平,以顺应时代变迁和人们需求的改变。助力人才培养。成立通山包坨培训中心,具体负责包坨制作的培训工作,聘请包坨专业技师任课,编制专门教材,与包坨经营店联合建立专门的实习场所,无论群众和外地加盟学员均可做到随到随学。采取优胜劣汰的方法,对一些热门店进行扶持,申请专卖店,加快其经营规模和发展速度。
处理好“鼓”与“呼”的关系。做好宣传推介。突破地域限制,大力宣传推广美食文化,用电影、戏剧和微信、抖音等新兴社交媒体加大舆论宣传,如参考“舌尖上的中国”去对美食追根溯源,还可开展一些诗歌比赛、摄影比赛等特色活动,提升通山包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特色品牌。鼓励地方特色食品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链主引擎作用,按照市场需求塑造专业品牌。从经营管理方法入手,做好管理创新、渠道创新、服务创新以及新业态新模式的拓展,不断地向现代化标准化改良,建立科学管理的体制,进行多元化销售。树立典型带动。大力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可以从沙县小吃、逍遥镇胡辣汤学起,学习规范化管理,围绕一个金字招牌,进行产业升级,规范运作,提升包坨品牌的高知晓度、高赞扬度、高市场占据率。
(王成林 作者单位:咸宁市委党校)
编辑:hefan
咸宁新闻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周荣华、见习记者吴文谨报道:11月8日,市委书记丁小强主持召开市委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议,集中...
咸宁新闻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朱哲、通讯员张文会报道:20日,我市召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深入学习贯彻...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培清“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宁志丰委员说,我市乡村产业振兴应加强产业规划...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志茹“乡村振兴应与大自然相结合、应与城市垃圾治理相结合、应与发展绿色农产品相结合、应于脱贫攻坚相...
通讯员杨惠春日前,嘉鱼农商行簰洲湾支行为湖北助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贷款1000万元,解决了公司春节生产收购原材料资金缺口。...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记者王恬通讯员龙钰山间的花香野果、餐桌上的家乡味道、离别时父母的牵肠挂肚……每个人记忆中的乡村各...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咸安建区20周年,也是咸安发展进程中极为关键、极不平凡的一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朱哲、通讯员张敏15日,我市收视收听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丁小强指出,...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朱哲、通讯员李瑞丰、张文会13日,全市乡村振兴暨美丽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在赤壁市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