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湖,本名关阳湖,是湖北省境内咸宁、嘉鱼和武昌三地交界处“斧头湖”南端的一条湖汊。
两千年前,这里属于古云梦泽的一部分,水天相连,人迹罕至;相传三国赤壁之战时,赫赫威名的关云长曾屯兵于此,故称关阳湖。
缘于历史的一个拐点,1969年秋至1970年5月,原文化部系统6000余文化名人及其家属子女作为“五七”干校的战士,分批来到这里参与了一场围湖造田的浩大工程,他们“辛勤地劳作、顽强地生存、勇敢地抗争”,“为当地留下了上万亩湖田,上千栋具有北方风格的四合院”。
于茫茫一片的水泽荒湖中,打磨出了一处供人栖息生活的绿洲,不得不说,这是当代文化名人下基层创造的一大奇迹。
为表达扎根干校的决心,1970年初,参与围垦的“五七”干校战士将关阳湖改名向阳湖。从此,关阳湖不再,向阳湖因为这群文化名人的到来一举得名。
初见向阳湖,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来这里劳动锻炼的六千文化大军中的一员,在这儿工作生活过的作家臧克家这样形容它:“向阳湖,是一个年代久远的荒湖,面积宽广,茅草丛生。野鸟在上面安家,獐子在里边落户。泥浆混浊,青天也映不上个清亮的影子”。可见,这里的水域之辽阔、环境之恶劣、条件之艰苦。
尽管环境的艰苦恶劣程度超乎想象,不仅臧克家,6000余名作家、艺术家、出版人、文化界干部及其家属子女,还是义无反顾地来了。
冰心、沈从文、冯雪峰、张天翼、萧乾、张光年、臧克家、严文井、陈白尘、李季、周汝昌、楼适夷、郭小川、陈翰伯、韦君宜、牛汉、绿原……这个名单很长很长,长到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有些不可思议。
他们,在向阳湖的沼泽荒滩里,将六千余人的泪水和汗水清晰而炽烈地尽情挥洒;也是他们,在最初的苦闷彷徨之后,将所有的伤痛和不堪一一掩埋,激励自己以战天斗地的热血和信念,学会养鸭、放牛、喂猪,学会垦荒种地、围湖造田,建设心中理想的家园。
张光年,为了当好一个“天气预报员”一丝不苟;吴泰昌,做大家的“采购员”任劳任怨;孟庆江,身为画家却写了一本实用性极强的《水稻栽培技术》……这种逆境中的坚守,这种百折不挠的意志,恰恰体现了“五七” 干校的文化名人们不因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动摇对生活的热爱向往、对文化艺术的执着追求。
这些文化名人,将他们永远向阳的激情为理想,留在了这片深邃而广袤的湖海,成为向阳之花、向阳之光。
向阳,向阳,寓意“葵花朵朵向太阳”。一下子涌入这么多的文化精英,向阳湖的阳光明媚起来了,向阳湖的湖水清澈起来了,向阳湖的土地滚烫起来了,而向阳湖的文化也悄然生长起来了。
走在绿树掩映的向阳湖“五七”干校旧址的小路上,映入眼帘的是文化名人当年留下的一排排严丝合缝的四合院,红砖红瓦、方方正正,大片斑驳、剥落的墙体仿佛在无言宣告着那些灿烂的岁月。
长长的展厅里,陈列着许多当年他们用过的劳动工具、生活用品和照片资料以及关于五七战士、他们的后代小五七战士“向阳花”的翔实图文介绍,还有他们在繁重的劳作之余留下的一篇篇激荡人心的作品,似一束束光融化了覆盖人们心头的积雪,重新体验到人性的温暖和光辉。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他们一天天躬身自省,融入农村、融入生活;“坦荡五七路,终身步不疲”,他们一次次守望理想,直面人性、直面真实;或拿起手中的农具,在广袤的原野开垦一片新天地,或执起久违的笔,写景吟咏哀民生忧黎元抒发情怀。
正如余秋雨所言:他们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辛酸,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反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它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
向阳湖,孕育了郭小川的《楠竹歌》、陈白尘的《云梦散忆》《牛棚日记》 、杨绛的《干校六记》、张光年的《向阳日记》、臧克家的诗集《忆向阳》和上千幅关于向阳湖的画作,这些饱含热泪和深情的文字与图画,记录了他们劳动和生活的种种艰辛不易,也呈现了一颗颗承受屈辱打击而依然怀揣梦想赤诚的拳拳之心,成为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史、文化史、文学史的宝贵财富。
静观天趣在,不厌向阳湖,多难、多姿、磅礴、厚重的向阳湖文化,将向阳湖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学习和传承弘扬向阳湖精神,最好的办法是让人们记住这段历史,并从这段历史中深受教育、获得裨益。
近年来,以咸宁为先导、咸安为主体的《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保护与开发总体规划》已具雏形,部分文化名人旧居正在着手修缮,向阳湖文化名人博物馆业已启动建设,据说已经征集到了相关文物一千余件、新老照片一万余张、名人字画二百余幅、相关书籍近九百册。
最令人欣喜的,还是环一湖秀水就地取材建成的向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这里睡莲、苦草、香蒲、狐尾藻等植物竞相开放,鹰隼试翼、鱼翔浅底、鸟儿啁啾、如梦似幻……
回首过往,向阳湖不再是落后、贫瘠、苦难的代名词;今天的向阳湖,是百鸟翔集的“打卡地”,是无数候鸟的天堂,更是一个“以农为本、以文为魂、以旅为脉”的新世界。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段奇特的文化苦旅正渐渐远去;在时间的远方里,向阳湖依然热情澎湃、银波翻涌,春风扑面吹来,向阳的花正徐徐盛开。
(廖朝晖)
编辑:hefan
上一篇:
“五一”前往打卡 柃蜜小镇景区推出免费活动
下一篇:
采茶踏青 溜娃拍照 来咸宁享受最美春光
在时间的远方里,向阳湖依然热情澎湃、银波翻涌,春天的风正扑面吹来,向阳的花正徐徐盛开。
夏夜的蝉鸣与璀璨的星光相互交织, 7月24日晚8时,咸宁市人民广场迎来了第18届中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总决赛)系列活动——...
《四合院的孩子》一书开篇的大拉页,展开便是四合院的远景,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唯一的“背景”,就是远处的白塔,就此,何老...
1956年冯记鱼店公私合营后改称西四鱼店,曾经是西单与西四一带最大的经营水产品的商店,据《一张西四鱼店的老照片,又勾起我...
○张立元那些年围湖造田她失去了上游和下游像一位蜷缩在村口田畈的母亲拉扯众多儿女天上的雄鹰,水里的蛟龙更多寄居城市屋檐...
○俞汝捷与李城外先生相识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多年我一直是他笔下一系列“向阳湖文化人采风”的热心读者,直到几年前有了微...
他先后创建了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向阳湖文化书院和向阳湖文化沙龙,创办了全国唯一的研究“干校文化”的报纸《向阳湖文化报》...
■吴国庆(温泉)距离文化部五七干校最后撤离向阳湖已近50年,干校总部的几处营房现在很难再觅踪影,那些红砖红瓦平房或拆或...
转眼到了197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下放咸宁的人陆续回京工作,同时在职人员开始第二轮去国务院石家庄干校劳动,不久沈先生便离...
代表作有文化历史散文《千秋家国梦》《历史的刀锋》《千古大变局》,长篇小说《楚庄纪事》《风流的驼哥》,长篇人物传记《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