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湖北咸宁的好友李城外又要出版新书了,嘱托我作个跋。这是义不容辞,应当的,也是必须的。
第一次见到李城外,似乎是2006年前后的事。那时我正任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副总编辑。他带来了不少研究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的资料,希望我提供一些人民美术出版社老人的联系方式。李城外是一位传奇人物,父亲林锴给过我李城外供职的小报,我是从小报上知道他大名的,小报上刊载着许多采访下放向阳湖老先生的文章。为了满足李城外的需要,我向老干部处要了若干他需要的电话,尽可能地给他提供信息。
李城外对我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就利用一切出差机会,到北京采访当年生活在湖北咸宁干校的老人。有时,一天采访多人,晚上回去赶写成专访。正是这一段近乎疯狂的采访、写作,使一大批著名的作家、学者、专家让大家重新认识。从他们口述的历史中,回望那段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生活,有着深刻而又不同的解读。李城外正是以这种别开生面的方式,拉开了重读中国干校历史的序幕,与此同时,李城外,走进京城文化界人们的视野。
干校这段历史,许多年轻人已经完全不了解了。对于他们而言,似乎太遥远了。我曾给外甥女讲过“五七干校”的一些故事,她似懂非懂,直到有一天她去宁夏旅游,看到了“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博物馆”,她才恍然大悟,有所了解,她原以为“五七干校”是“武器干校”。我们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还是这样一件一件现实生动地发生着。
李城外最大的功绩,是让人们了解共和国一段不可忘却的干校历史,从而让今天的人们回望历史,获得启迪。
我曾对李城外讲,一辈子,做一件事就可以了,坚持不懈地做,就会成为一个行业的“祖师爷”。如果不限于向阳湖文化的研究,放眼全国,他就是全国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众所周知,全国研究知青文化已成气候,而研究干校文化仍然远远不足!一语成真,如今的李城外因捷足先登,已成为这一文化领域的奠基者。他身为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兼职教授和省委党校硕导,不仅在咸宁大专院校和中小学开课,到省城武汉、到各地讲学,而且还做客国家行政学院大讲堂、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和牛津大学。
全国共有1497所干校,研究干校这段历史,谁也绕不开李城外。在他的策划下,咸宁市委党校率先成立了“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其意义重大,毋庸言说。李城外有诗记之:“一千四百九十七,干校钩沉我第一。从此掀开新页码,胸装华夏一盘棋。”2013 年5月,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城外还利用一切机会寻访全国各地五七干校旧址,并受邀指导河南信阳五七干校书籍的编纂和中央办公厅五七学校陈列馆等的展陈工作。
二
向阳湖,是上世纪60年代末湖北咸宁的地理标志。当年,隶属文化部的6000名高级领导干部、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出版家、艺术家及家属来到湖北咸宁,围湖造田,孕育出新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标志性地名——向阳湖。文化部五七干校共26个连队,涵盖了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出版局、电影局、故宫、历史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单位,还包括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
围绕“向阳湖”这个文化部五七干校的地理标志,李城外做足了功课,做足了文章。他先后创建了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向阳湖文化书院和向阳湖文化沙龙,创办了全国唯一的研究“干校文化”的报纸《向阳湖文化报》,主编了《向阳湖文化书系》(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向阳湖文化丛书》(武汉出版社出版),创办了五七干校资料收藏馆。原新闻出版署署长宋木文曾撰文《抢救向阳湖文化的特定历史意义》,高度评价李城外所做的工作(《新华文摘》2014年第23期)。国家画报《人民画报》还推出了有关专辑,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全国人大代表的议案也曾为此鼓与呼。
李城外为“向阳湖”究竟做了多少工作,恐怕即使是李城外自己也难以“如数家珍”。“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坐落在湖北咸宁干校的中心地点“452高地”上,里面的展览馆也倾注了李城外的许多心血。为了搞清楚文化部五七干校的历史,李城外几乎以一己之力,耗费了大量精力,——还原干校的建制,干校的来龙去脉。清晰的图片,讲述着半个多世纪前的历史。
2008年,咸宁组织了一次“向阳情-咸宁缘”的活动,请了几位原文化部五七干校的老同志,也请了几位当年随父母去干校的子弟——“向阳花”,我也在其中。那是我1972年离开干校后第一次回到向阳湖,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
看了“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展览馆中的介绍,才知道当年向阳湖聚集了许多少如雷贯耳的大家:冰心、沈从文、冯雪峰、张光年、周巍峙等等,都曾在这里生活。大量的图片,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流连忘返。这些图片、文字的搜集工作,难度显然相当大。我曾生活过的25连,也聚集了大批著名的艺术家、出版家。几十年后,我策划出版了《童年的干校》,并写了三本《北总部胡同32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老艺术家们》(现已出版2本),其中曾在向阳湖生活的就有邵宇、沃渣、邹雅、刘继卣、卢光照、秦岭云等著名的艺术家。对于历史资料的搜集,也是我写作的最大难点。
展览的末尾,有两张年轻人的照片,表现的是小五七战士。一张是大名鼎鼎的影星陈宝国,另一张居然是我,这个展览应当是李城外担任的总策划吧?
其实,在当年的“五七中学”中,走出了许多名人。我同学周月,做高仿真印刷,仿真故宫藏《千里江山图》,很有特点。全国做高仿真的有几千家,我问他有何过人之处,周月告诉我,他可以从故宫调出原图,比对制版、印刷的差异;同学郝晓光,创新出版了世界竖版地图,打破了以往大家的习惯思维框框;还有一位至今没有谋面的同桌张长义,他参观了“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看了我的照片给我打电话,我已经全然不记得这位同桌了,他笑着说,哪天开直升机带我到鸟巢去拍照,原来他是中国大陆滑翔伞第一人,开了一家飞行俱乐部。
李城外到北京采访了几百位当年在干校劳动的文化界大佬,不经意间,让干校的子弟相互联系起来,开创了向阳湖微信群,微信的力量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这其中也有李城外的功劳。
那年我们这些从北京来的客人看到桂花三度开花,很是惊奇,咸宁人同样激动。李城外写了一首诗,记录了我们看到的奇景。他的七绝《参加“向阳情-咸宁缘——文化名人看咸宁”活动》有云:“文化名流未了情,已别南鄂几十春。桂花有意开三度,香气袭人最暖心。”其时我还不知道他在写格律诗,更没有诗的沟通,但心有灵犀,我写下一首《回咸宁五七干校有感(五)》:“数年梦里境,今日任缰循。桂子三开蕊,残荷几盖鳞。老房迎老友,新竹拂新人。难忘昔时事,少年得趣真。”同样记录了当年发生的事情。
三
李城外胸怀天下,气度非凡,敢为人先,这些在他的诗作中有所体现。
他在《<向阳湖文化丛书>出版感赋》中说:“七卷丛书散墨香,披肝沥胆不寻常。一人负起千斤担,留与方家论短长。”“一人负起千斤担”,豪迈之情之外,透露出他的困苦艰辛。一个人忍辱负重,彳亍前行,走在无人开垦的布满荆棘的道路上,且不知终点在何方,虽然也有朋友和领导的支持,但周围也充满了怀疑、嘲笑。但李城外始终坚信自己的信念和判断,坚信自己的选择,义无反顾,先做出成绩,任人评说。
一年后,他写下《五十岁生日自勉》;“天命难违如意至,但凭小酒长精神。五七探秘今生恋,愿作中华第一人。”因为有了“愿作中华第一人”的凌云壮志,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李城外才赢得了今天“中国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的美誉。
李城外做过多年地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又是一位充满激情和正义感的诗人。他关心时政,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针砭时弊,见识不凡,令人拍手称快。
他敬重鲁迅,并以鲁迅为题材写了多首诗词。他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八十周年》写到:“又诵名诗有的人,参生悟死长精神。文章风骨皆学范,俯首横眉不丧魂。”有的人,指臧克家诗《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文章风骨”、“俯首横眉”是他的追求。他在《访北京鲁迅故居》中写到:“老虎尾巴人向往,身临其境我迷痴。一支秃笔清尘世,使命担当且效之。”“一支秃笔”是表现鲁迅,“使命担当”则是李城外心底的呼声。
同样写鲁迅,李城外在《谒上海鲁迅先生墓有所思》中写到:“大著何人比,峰高自不同。文革犹可训,神化损尊容。”一方面表现对鲁迅的敬仰,一方面对媒体有神化鲁迅的倾向给予批评,明确谈出自己的看法。
他还有一首《西江月·“五一六”有感》:“十载中华内乱,九州日子艰难。狂飙席卷路曲弯,赫赫红头文件。 \ 论史谁云探索?编书人为奇观。文革记忆忌风干,悲剧安能重演?”李城外明确表明态度,文革不能重演。那年,咸宁市咸安区到北京组织活动,许多当年的老干部参加,一些老干部当场捐献了有文物价值的物品。我看见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位姓邓的老干部手里存有一笔记本,上面记录了许多事件、数据,连我当年从北京到咸宁的粮食定量都记得一清二楚。里面还有很珍贵的史料,记录了连里有三位“五一六”分子。这也是我第一次看见文字记载。这三位我都有交往,其中两位我还和他们谈起这段历史。我提议邓姓的老干部捐出这个笔记本,他开始有些舍不得,但还是在掌声中捐出这个笔记本,但愿在“向阳湖文化名人博物馆”开馆时再睹旧物。
“诗言志”,“言为心声”。李城外的诗直白,很少用隐语,这是他诗的特点,也是他做人的追求。
李城外生活、成长于咸宁,在市直机关历任政研员、科长、主任、秘书长、局长、书记、部长、校长、院长、馆长,按他的资历,论他对咸宁文化的贡献,在仕途上被提拔重用,应在情理之中。但他热爱文化、热爱文学,屡屡平调,与“升迁”擦肩而过。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以为憾,反以为荣。他有两首《生日抒怀》,也是他一生追求的写照:“曾游城外柳含烟,回望心湖絮万千。一套丛书成筚路,六编诗稿入骚坛。向阳天地随时住,干校风云伴我眠。儒冠何愁临界点,码文砌字岁无边”;“新冠未染倍思甜,吾辈折腰五柳前。应笑廿年挑重担,且讥七品靠边缘。不求官场青云上,只望文途后裔延。帽子盈筐值几许,钟情莫过向阳轩。”李城外以诗歌的形式,将自己的心路历程一一展现。
四
2009年6月,咸宁市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升格为省级学会。受李城外热情相邀,京城不少文化名家担任了顾问,我幸为其中之一。翻看李城外的《向阳轩诗稿》及续编,我们之间的友谊有不少见证,有相当多的唱和之作。
2017春天,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首《春》:“风住见青天,春来放纸鸢。闻香花几日,赏绿韵经年。门对梅湖月,墨飞雪浪笺。飘然诗思至,适意即为禅。”引来诗词界几十位朋友的唱和。
李城外很快就发来唱和的好诗 :“四月正晴天,空中见纸鸢。清风吹暖日,广场戏少年。景胜花前月,情敌酒后笺。春心随我动,何必去参禅。”他不但自己唱和,还引来咸宁的诗词大家一起唱和。李云石《步韵和林阳老师<春>》:“柳线荡春天,棉云暖睡鸢。巢疏兰未嫁,林密笋当年。客路愁生锈,樵童汗染笺。轻舟悠碧水,龙井满壶禅。” 王亲贤《步林阳先生原韵,兼和云石、城外二兄》:“向晚暮春天,云间展一鸢。盘旋经旷日,漂泊欲穷年。惯作游丝舞,勤题染碧笺。何当还旧树,理翅悟空禅。”此事一时成为美谈。后两位先生至今未谋面,也是憾事。《诗词之友》将这些和诗全文刊载。
向阳湖文化研究会成立20周年时,李城外写了一首七律:“人逢六六精神爽,廿载春秋品苦辛。多少名流寻旧址,一群赤子献丹心。晋升国保昭青史,唱响咸宁奏雅音。干校钩沉无止境,向阳文脉永相亲。”一时引来许多文化名人纷纷和诗。作为曾经在向阳湖生活过的“向阳草”,我也奉命和诗:“史海潮平波淼淼,钩沉片纸欲窥寻。千余名士齐南楚,廿载同仁辨北音。远籍校雠生蝶羽,围湖稼穑葆冰心。风云际会人才出,星斗文章一脉深。”
时隔不久,李城外又推出《向阳轩诗稿新编》,分为《咸宁杂咏》《五七干校行吟》《城外之旅》《我的港湾》《弦歌集》和《酬唱集》。他亦有贺诗记录:“杂咏咸宁源肺腑,行吟干校慰心田。向阳苦旅还宏愿,城外归途赴港湾。酬唱历来亲雅士,弦歌岂止属名媛。千余存稿无穷乐,迈步从头永续篇。”我亦有和诗祝贺:“行吟卅载钩沉探,文化达人共垦田。白鹭翩翩千顷稻,炊烟袅袅几家湾。挥镰昔日谁名士,酬唱而今有楚媛。若问识途唯老骥,望君奋进续新篇。”
五
李城外做干校文化研究,初始于对干校老干部、老专家、老艺术家的采访,慢慢开始积累材料,研究曾经发生在湖北咸宁大地的故事与事件。职业的敏锐让他进而考虑将干校文化纳入国家层面的研究,更进一步的是将全国的干校文化研究推向全社会。这个过程是快乐的,同时也是痛苦的,在无人走过的道路上,没有坚韧卓绝的信心和能力,是无法坚持下去的。今天,我们看到李城外在干校文化上所取得的成绩,谁能想象他背后付出的辛劳。在他成功的道路上,有献花,有掌声,更多的让李城外难以忘怀的也许是荆棘遍布,也许是无路可走,也许是筋疲力尽,也许是步入黑暗、黎明前的绝望。
爱书、读书是李城外的精神支柱,是他成功的重要条件。
李城外当年顶职接父亲的班,没有上全日制大学,成为他的终身遗憾,他在许多诗作中都表达了心声。他在《题李熟了中戏大门留照》中写到:“鲜红毛体多潇洒,父梦儿圆苑绽花。何幸青春不自满,更期早大赏奇葩。”其子以总分第一名成绩考入中戏读博,并成为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这足以让他欣慰。
更值得一提的是,爱书、读书,成为李城外一生的习惯。他虽然只是毕业于电大,但读过的书远远超过一般大学生、硕士、博士读过的书。他曾作为湖北省电大学员的唯一代表出席国家开放大学校庆,并被评为杰出校友。可以说,通过读书,提升了他的世界观、价值观,使他有远高于同代人的学识与见解。
李城外爱书,爱到常人难以理解的状态,只要他看到图书,就想方设法将其搬回自己的家。我也是爱书之人,比起他,我连小巫都算不上。我单位出版美术图书,多是大部头,分量重,但他来社里做客,不论期刊、图书,只要点头可以拿走,不论多少,来者不拒,打包快递回府。我曾参观他家的藏书,数量之巨,超过一般的小图书馆。他曾说:“回首收藏几近痴”,就是他藏书的写照。他曾有诗《闻获“全国书香之家”感赋》:“藏书万卷常沉醉,香气袭人潜入门。家在咸宁观世界,庭前花卉正撩人。”藏书万卷应当不止,万卷已不是虚数,“家在咸宁观世界”正是他的观世界,从书中了解世界,显示出他的胸襟气度。我有一副非常喜爱的自作联:“诗文定向悲欢拾,学识须从世界观。”与他的读书理念无疑是遥相呼应的。
我在担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有多个提案提到“全民阅读”,也有专门关于建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像这类提案,全国政协的前辈们提了近二十年。阅读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李城外之所以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与他大量阅读是分不开的。
李城外在《当选<藏书报>2015年“十大藏书人物”感赋》写到:“无心插柳留春色,水到渠成金鼎杯。小雅更添风雅兴,文思泉涌壮思飞。”正是这“无心插柳”,开阔了他的眼界,“水到渠成”地成就了他的研究干校文化的大事业。我不由得感慨,地域不分大小,事在人为,作为地级市的咸宁,因为有了李城外,才有了向阳湖文化和干校研究这道靓丽的风景,才有了这一在全国乃至海外的著名城市名片。
六
把卷李城外的《向阳轩诗稿》,再读《向阳轩诗稿续编》,感慨颇深,两本诗集,前者的时间跨度为1993年至2019年,分为一至六编;后者则辑录了2020年至2022年的诗作,分为七至九编,不但诗多,且分量更重,比起以前他擅长七绝,后面创作的七律尤其多,厚重凝练,诗意更为精彩。2020年8月,他在《<向阳轩诗稿>逾千首感赋》中说:“闲暇倍涨终能望,拙作翻番应可期。”果然,如他所期,仅三年的时间,他又创作了千余首诗词。
李城外的诗是直抒胸臆型的,字字与内容相关,从不拖泥带水,很少用典,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他笔头勤,出手快,可谓出口成章。如《向阳湖文化名人赞》(108首)和《东岳文化名人赞》(36首),由衷敬仰,点评精到;他的《向阳湖纪事诗》(57首)生动再现宏大历史文化场景,为历史存照,领风气之先。
他在创作中又能雅言、俚语互用,生动活泼。其中尤以七律中的雅言最多,联句亦十分精彩。 如在读《聂绀弩旧体诗全编注解集评》中,李城外写到:“未愁炼狱耽奇句,敢笑含冤铸美篇。”对仗严谨新颖;《重读王小波有作》中联句:“未见逢人甜口笑,但凭竟日笔尖磨。”颇有聂绀弩的笔意和风范;《送张士军先生之武汉》中的颔联和颈联:“天命未愁多岗转,江城且赏数峰奇。边缘有空磨书艺,本色无求尚布衣。”宽对恰当,表现得十分从容准确,写出了张士军调往武汉任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的状态,也写出自己恋恋不舍的心情。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领导就像那流水,换了一届又一届,而咸宁干校文化就像那营盘,李城外坚守不动。又如“捡漏何辞新与旧,贪心只为趣和情”,“风涛已远沿湖啸,流韵犹存入枕眠”等等,对仗工整且诗意盎然。
在李城外创作的60首《疫期日志》中,俚语随处可见,似打油且生动。比如描写疫情期间护士戴口罩的辛苦:“更有美眉和尚脸,秒杀旧版木兰辞。”“美眉和尚脸”词语生动有趣。写李文亮:“澄清勇士沉冤事,喝令昏官卷被窝。”“卷被窝”,一词恐怕在几千年的诗词史上都罕见,笔法犀利,沉着痛快,堪称一绝。还有“名宿微博诚苦口,羞煞套话万千条”、“侠肝义胆驱邪气,网友天天转贴忙”、“非独环卫成风景,外卖还加快递哥”等,亦让读者印象深刻。又如,他的咏怀诗称:“云卷云舒乘兴览,花开花落等闲瞧”,“为官率意留棱角,编著齐身不闪腰”。“等闲瞧”、“不闪腰”等词汇是当今常用的鲜活的话语,入格律诗词是他别出心裁的创造。
他在《成都会流沙河先生》中有云:“半生淋苦雨,诗品显风流。重晤长怀想,成都瘦老头。”一番敬意通过近似俚语的“成都瘦老头”,幽默地表达出来。
李城外的交游广,朋友多,尤其陪同不少海内外来访的文化人,时留佳作,其中有我们共同的朋友和领导,在他的诗中时有体现。如《陪同唐双宁先生考察向阳湖》有云:“职场风采一时褪,书画田园正扩边。”轻松调侃,读之爽快;又如《读周文彰先生<咏瀑布诗>》:“未达黄果如临境,已入庐山更相知。”跨越时空,想象丰富,称得上神来之笔。
多年来,我一直想听听他讲课,那一定是情感互动交流的高潮时刻。2013年,我在国家行政学院学习,李城外正巧到国家行政学院讲课。那天,我在国家行政学院做了一场“关于书法源流”的讲座,做讲座时,看见李城外来捧场了。也是那天,学院里贴着海报,晚上是李城外的关于干校历史文化的讲座,我非常想去听,不巧,被另一件重要的事情耽搁了,没能去听他的讲座,成为我的遗憾。
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字,该打住了。最后,还是以收入中华书局2020年出版《向阳轩诗稿》中我的贺诗作结吧:“向阳花簇向阳轩,五七追寻问本源。仰止高山终不悔,诗家落笔万千言。”
2023年2月16日于京城墨随堂
编辑:zhufengjin
上一篇:
融会贯通 博采众长 ——严运利国画艺术的审美格调
下一篇:
柯于明:一个天赋异禀之才
”据悉,该书是中华书局首次出版咸宁作家诗集,也是继李城外编著出版《向阳湖文化书系》和《向阳湖文化丛书》后又一重要收获...
咸宁网讯(通讯员薛晓阳李小蒙)近日,中华书局隆重推出我国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向阳湖文化研究专家李城外的《向阳轩诗稿》。...
“破围城武汉必胜,赢疫战中国咸宁!这次欣赏的作品是《向阳轩诗稿》,作者是我国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向阳湖文化研究专家李城...
■吴国庆(温泉)距离文化部五七干校最后撤离向阳湖已近50年,干校总部的几处营房现在很难再觅踪影,那些红砖红瓦平房或拆或...
吴国庆(温泉)一连多天的大暴雨下得情感生潮,思绪长霉,趁着云住雨歇,我回到老家向阳湖。在这片桂树林旁的一角还长着一棵寂...
其诗平实清新,充满赤子情怀和向善爱美之心,受到业内名家和读者好评,对宣传和推介咸宁,尤其是进一步打响向阳湖文化品牌将...
咸宁网讯(通讯员薛晓阳)9月27日, 《人民政协报》副社长许水涛一行专程考察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市政协主席曾国平等陪同。...
眼下咸宁正在着力打造“中国桂花城”,我相信,如果桂香满天的鄂南到处弥漫书香,一定会锦上添花,市民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自然会...
一口气读完李城外的《向阳湖纪事诗》,突然让我想起2013年底,中国著名作家蒋子龙先生来咸宁时,问了一个十分突兀而有趣的问...
咸宁网讯记者马丽娅报道:6日上午,市政府办公室机关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举行主题党日活动。随后,与会人员结合岗位职责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