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湄洲女正在表演妈祖髻技艺。(新华社记者 褚萌萌 10月31日摄)
新华社福州11月2日电(新华社记者 褚萌萌、余俊杰)对于近日在家乡福建莆田湄洲岛举行的一年一度湄洲女发髻技艺表演,11岁的小小湄洲女林涵熙期待已久。今年她有一个心愿,希望能向乡亲和游客们好好展现一下自己梳妈祖髻的手艺。
在第五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期间举行的这场演出中,不到一个小时,在湄洲第一中心小学读六年级的林涵熙,就为同校的一年级小妹妹梳好了一个状似帆船的妈祖髻,领先于现场很多小伙伴。
妈祖髻是妈祖故里湄洲岛当地女性的传统发髻,相传为妈祖所设计,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发髻也称为“帆船头”,所谓“盘发为海,插簪为桨,青丝做缆,竖髻做帆”,寓意一帆风顺。从古至今,当地女性通过这样装扮自己,来为向海谋生的亲人祈福。
两年多前,林涵熙听说学校和少年宫合办了妈祖髻兴趣班,便兴致勃勃地让妈妈给自己报了名。“我们湄洲岛有很多特色,我也想亲身体验体验。”林涵熙说,每周她都会专门上一两次课,平时做完作业后也会经常练习。
对于女儿这个“复古”的爱好,妈妈魏兰和表示“很开心”。“我奶奶这一辈人都会梳妈祖髻,但是到我这一辈,会梳的人就不多了。”魏兰和惋惜地说。
妈祖髻技艺复杂,熟练者也需至少半小时完成,因此一度不再流行,甚至少有年轻人掌握个中要领。近年来,当地通过在学校开办兴趣班等形式,推动这种传统技艺在年轻女孩中传承。此次活动的30余位表演者中,大多是当地中小学生。
率队参加表演的莆田妈祖中学团委书记郑丽娥介绍,两年前该校成立了妈祖髻社团,邀请妈祖祖庙的工作人员来教授技法,目前社团已有20余名成员,学生们都很开心能够参与其中。
莆田妈祖中学校长曾亚林说,希望以学习妈祖髻为契机,让孩子们体会“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培养更为文明的言行举止。该校还编写了《澎湃的新信仰》《走进妈祖》等多册校本教材,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妈祖文化。
“看到越来越多后辈人会梳妈祖髻了,外婆也很开心的。”家住湄洲岛东蔡村的高秀金说。她的外婆蔡秋莲今年77岁,是此次年龄最大的表演者,且已经连续三年参演了。每年村里组织报名参演,梳得一手好发髻的蔡秋莲总是主动请缨。
“对于我外婆这代人来说,梳妈祖髻就是日常,好像一天不梳就没法出门似的,甚至连睡觉也不拆。”高秀金说,此次作为外婆的模特,当外婆在舞台上给自己梳头时,她竟感动得红了眼眶。“我当时就觉得,一定要学会,以后自己来表演。”高秀金说。
妈祖原名林默,是北宋时期莆田的一位女子,热心扶危济困、救助海难,死后由乡亲于湄洲岛上立庙奉祀。千百年来,这位海内外华人的“海上女神”,给予航海者战胜灾难、开拓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逢年过节,湄洲岛女性都会穿上海蓝衫、红黑裤的妈祖服,梳起妈祖髻,身体力行地传承妈祖文化。
林涵熙正是其中的一名小小传承者。一开始,她让妈妈当模特,给妈妈梳头作为练习;后来梳得熟练了,她还教会了妈妈。“我特意买了头模,就为了跟她学呢。”魏兰和说,“等涵熙四岁的妹妹长大点,我也会带她去学梳妈祖髻。”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瞄准》赢得好口碑 黄轩这次选角终于“瞄准”了
下一篇:
沉默的军团:秦始皇帝陵之谜 遗产如何守护
2月21日,深圳市鹏利隆实业有限公司向市慈善会捐赠10万元,定向用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深圳市鹏利隆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
苏泽睿(南京)也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心疼起镌刻在脑海里的那一串串脚印,以及那脚印的主人。因为疫情的缘故,我已是很久未见...
也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心疼起镌刻在脑海里的那一串串脚印,以及那脚印的主人。因为疫情的缘故,我已是很久未见到外婆了,但...
绘云(咸安)外婆是一个旧式女子,知书达礼,三寸金莲,身材秀巧,思想明白剔透。我打小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婆身边度过的,直至小...
夏莹(通山)最近一次回母亲的故乡,依然是陪母亲去看望垂垂老矣的外公外婆。所以,关于外婆家的年,我还是有些许朦胧记忆……...
朱丽平(通山)外婆的老屋座落在九宫山东边山脚下的一个叫东港的山村里,属于清代的徽式建筑,为两栋并列共墙的连三间,都有一...
孩子们不亲近严肃的外公,只缠着外婆讨要糖果。一转眼,堂屋的八仙桌就摆上了外婆亲手做的逗嘴食:砂焙苕片、油炸苕丝、干煸...
首部武汉战“疫”2个月全景纪录片一部感天动地的中国抗“疫”群英谱新华社记者勇闯“红区”60多位记者“疫”线拍摄很多年后,...
柯建斌儿时的秋天,外婆和母亲总是忙忙碌碌。低矮处的丝瓜,被外婆摘下来,肉沫丝瓜汤、丝瓜炒鸡蛋成了外婆的拿手菜。令我记...
熊建军(嘉鱼)女儿生于2000年正月初一,像天使般降临到我的家。临走前的一幕,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我背起行囊,妻子对女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