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文娱 >> 文艺作品 >> 散文 >> 正文

「朱封金谱学研究之七」咸安朱姓源流考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1-08-11 16:45

从武汉南行约80公里,就来到了风景如画的鄂南桂花之乡咸宁市咸安区。

咸安区处于中国中部、长江之滨、湖北之南,国土面积1503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北宋景德年间置咸宁县,上世纪八十年代,改设咸宁市(县级),1998年,咸宁地区撤地设市,原县级咸宁市改为咸安区。

出土文物显示,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咸安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居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咸安区形成了近2000个以姓氏血缘为纽带聚集一起的自然村落,在这么多的姓氏里,咸安朱姓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现状呢?

概况

目前,咸安朱姓人家主要有8支人马组成,他们分布在30多个自然村落中,大约9000人左右。根据这八支朱姓的族谱记载,他们迁居咸安时间最长的有六百多年,短的也有四百年左右。

以朱辛六为始迁祖和一世祖的大幕乡庙边一带的朱姓,为一支,简称庙边朱;以朱官禄、官爵、官定三兄弟为始迁祖,以麻塘为中心,辐射马桥、横沟、桂花等地的朱姓为二支,简称麻塘朱;以朱伯雷为始迁祖和一世祖的柏墩朱桥朱姓,为三支,简称朱桥朱;以朱永吉、永祥两兄弟为始迁祖,目前居住在汀泗北枫桥一带的北洪庄朱姓,为四支,简称北洪朱;以朱光泰为始迁祖和一世祖,目前生活在高桥镇塘上村一带的朱姓为五支,简称高桥朱;以朱文一为始迁祖和一世祖的汀泗彭碑朱庄朱姓为六支,简称彭碑朱;以朱乙世为一世祖、目前生活在贺胜一带的朱姓,为七支,简称贺胜朱;以朱启用为始迁祖和一世祖、目前生活在双溪渣氏塘村的朱姓,为八支,简称渣氏塘朱。从全国各地来咸工作散居在城乡的朱姓还没有形成规模,不在统计之列。

人们常说,五百年前一家人。对咸安这八支朱姓人家而言,如果往上溯源,可以概括为一个祖宗下来的两大族系。唐初宰相朱敬则八世孙朱师古为避黄巢之乱,奉祖父命,从金陵迁居徽州篁墩,其四子古祐、古训、古僚和古祝(有的家谱把古祐定为幼子,实则为长子)均掌军政大权,其中,长子古祐曾率兵镇压过裘甫和黄巢的起义,因战功被封开国亭英侯。三子古僚率兵三千镇婺源,为朱熹一世祖。这两兄弟的子孙散居全国各地,分别形成了以古祐、古僚为始祖的两大家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朱姓基本上是这两大家族的子孙。

庙边朱、麻塘朱、朱桥朱、北洪朱和渣氏塘朱这五支朱姓属古祐系,高桥朱属古僚系,彭碑朱和贺胜朱尽管他们的族谱被毁,无法知其源头,但基本上也离不开这两大家族。如果再分细一点,朱桥朱、庙边朱、北洪朱和渣氏塘朱,为古祐六世孙朱英俊之裔,麻塘朱为古祐六世孙朱頵之裔孙。

这八支朱姓基本上按血缘关系族居一起,形成了30多个自然村落,还有的继续往外迁移,在省内外也形成了一定的家族规模。那么,这些朱姓人家又是何时何地又因何事来到咸安的呢?

移民

北有山西洪桐大槐树,南有江西饶州瓦屑坝。如今,在众多湖北人的心里,老家“瓦屑坝”是一个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瓦屑坝”的来历与“大槐树”如出一辙,都由朱元璋而起。明初,因元末战乱,全国人口骤降。咸宁县有记载的人口登记是从明洪武24年开始,当年咸宁县的总户数是2400户,人口17880人(见《咸宁县志》)。明初的统治者为了尽快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生产,对全国的人口和田地进行了一次较大的分配和调整,实施移民政策。由国家提供帮助,将人口密集省份的人迁到人口稀疏的省份,将土地肥沃、物产富庶省份的一部分百姓迁往土地贫瘠、物产溃乏之地,移民原则就是尽量在邻近省间进行,如山西迁河南、陕西,江西迁湖北、安徽等,也有在州府之间的迁移。据记载,从洪武三年到整个永乐年间,朝廷共组织了7次大规模的移民,小规模移民不计其数。

江西饶州瓦屑坝(现鄱阳县境内)这个不起眼的码头,成了明初南方一个移民的集散中心,众多移民从这里出发,乘船逆江而上,然后被遣送到安徽、湖北各地安置。

在这支浩浩荡荡的移民队伍里,就夹杂着朱官禄、官爵、官定、官贤四兄弟和朱文一、文二、文三三兄弟,他们被迫远离故土,与亲人分别,同大部队一道从瓦屑坝出发,溯江而上,最终在武昌府咸宁县安家。朱官禄被安置在了二都石川畈,朱官爵被安置在了二都铜鼓尖,朱官定被安置在了七都彭家嘴,朱官贤被安置在了武昌县大港(已失联)。朱文一被安置在了汀泗彭碑村一带,文二、文三因思家心切,又偷偷返回江西,下落不明。

生于1377年的朱伯雷成年后也赶上了这次移民行动,听如今东溪朱氏一些老年人讲,明初,为响应政府的号召,当年的兴国,现阳新县组织了一批青壮年参加了这次移民行动,朱伯雷就在这批人员之列,他从兴国州富川东溪迁到咸宁县,在十二都挂旁山下的朱家河一带安家立业,形成了如今的柏墩朱桥朱氏一族。

这种带有强制性的移民,尽管给当时的社会家庭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但从整体上来讲,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明朝尽快从战乱中恢复生机起到了正面作用。

迁徙

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人员的正常流动自古有之,古人迁徙理由也是多种多样,有为官迁徙的,有求学迁徙的,有经商迁徙的,有避乱迁徙的,等等,不一而足。

最早迁咸的是生于元末的朱辛六,谱载,朱辛六生于1347年,其父生有七子,取名分别从辛一到辛七,辛六为第6子,他于洪武初年来到当时名为武昌府咸宁县,具体地名是马三里(现在的大幕、高桥一带),入赘一季姓人家,在这季姓人家,朱辛六共生了四个儿子,四子定居四地,经过600多年的繁衍生息,朱辛六的子孙形成了如今的四个庄门,还有不少迁往周边省市,据最近一次续谱统计,其后人有2000人左右。

朱光泰迁咸的时候,明朝的移民政策已结束,谱载,朱光泰生于大明宣德8年,即1433年,随父朱有权居住在南昌府武宁县朱家巷招贤坊,祖籍徽州婺源。“坊”一般指的是县府所在地,属城里人,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里,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为了有更多的土地耕种,成年的朱光泰离开居住的武宁县城,往隔壁的通山一带迁徙,经过武昌府马三里时,见一处“其土可以耕而食,其水可以凿而饮,树木葱茏,冈峦重叠”的风水宝地,遂因家焉。经过近600年的发展,朱光泰的子孙形成了如今的高桥镇塘上朱、塘下朱和老屋朱三个庄门700余人的规模。

朱永吉、永祥两兄弟迁咸主要为避匪患而来。这两兄弟大约生于明正德年间,居住在武昌府兴国州修净里蛮王墩(现阳新龙港一带),经商出身,富甲一方,被当地人称为“朱十万”。然而,在蛮王墩不远的山上,有一名为“直目刘”的土匪头率领一帮小喽喽时常骚扰周围百姓。谱载,为了家园不受侵害,永吉永祥两兄弟捐资建了一座气势雄伟的箭楼,召集周围乡民抵御土匪,终因实力不济,土匪攻陷蛮王墩,火烧箭楼,无奈之下,永吉永祥两兄弟,只得携家人连夜逃离蛮王墩,最终落户邻近的咸宁县。

与永吉、永祥兄弟同时期迁咸的还有渣氏塘朱村的一世祖朱启用。据考究,元朝末年,名为朱仲通的人为避战乱,又从兴国富川迁往通山慈口里。明朝的乡村实行里甲制度,朱仲通被划到了慈口里八甲,与另一支朱姓家族和睦相处。随着时间推移,人口的添加,根据明朝的里甲制度,实行分户政策,于是,他的子孙中有一名为朱启用的人于万历年间迁到了如今的渣氏塘村里,形成了渣氏塘朱氏村落。

贺胜朱的一世祖朱乙世是一名盐商,其后代因经商至咸安而落户,目前在贺胜形成了以新屋朱村为中心的三个庄门。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600多年弹指一挥间。600年来,咸安朱姓在鄂南大地上繁衍生息,生根发芽,犹如当初的小树苗慢慢长成了如今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这块为之奋斗的沃土,同其他姓氏人家和睦相处,团结协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建设美丽家园,为打造幸福生活,为咸安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咸安的姓氏百花园中,成为最灿烂、最耀眼的花朵之一。



作者:朱封金

编辑:zhufengjin

上一篇:
下一篇: 桂花林海赋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