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流清净、河库灵秀……通山县向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在这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画卷背后,是一批批河库长们的默默奉献。
描绘美丽山居图
4月21日一早,村级河湖长通山县杨芳林乡高桥头村村支书金友军带着镰刀,来到杨芳河段上,加入河道清理工作。
“只有河道时刻保持干净,我们村庄才是最美的。”金友军说。
高桥头村杨芳河两岸花红柳绿。种植了茶花、梅花、银杏、枫树等多种绿植,百姓们在杜鹃花盛开的河岸步道晨练休闲。河道上,十几位村民辛勤劳作,有的划着一条木板船来到河中央,清理河道上的枯树枝,有的拿着割草设备,沿岸边清理杂草,有的则拿着剪刀整理沿河边上的花园……乡村美景是村民们共同管理河道的成果。
架在杨芳河上面的仿古式的高桥头桥桥上,村民们欢聚一起,有的拿起手机拍下河道上的湿地美景,有的聊起了如今的幸福生活。
65岁的陈明贡是村里的“赤脚医生”,家住在杨芳河边上。原来每年夏季,杨芳河都会发洪水,进村道路上有齐腰深的水,家里房屋经常被淹,是他原来的噩梦。县水利局派工作人员来“治水”后,村里就再也没有发过洪水。他说,现在他每天早上都要围着河两岸的连心桥转一圈,一边散步一边看风景。
“河道治理好后,村民们的房前屋后都种上了花草,跟生活在花园里一样。”102岁的高寿老人黄宜珠说。
杨芳河总长度23.4千米。自全面实施河湖长制工作以来,杨芳林乡以水源地保护、创建示范河湖为契机,坚持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经济发展并举的措施,综合治理杨芳林河带,村里借助河库长制,广泛发动村民成立河道自治队,借助美丽乡村建设东风,新建了两座桥,新建了2万多平方米的绿地和休闲步道,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的幸福感倍增。
河里来了野生鱼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是厦铺镇党委书记陈国宁巡河库时的真实写照。
从酷暑到严寒,饭后、周末、假日,周复一周的巡河巡库看似枯燥,但陈国宁却很欣慰,“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河岸绿树成林鸟语花香。水质好了、环境美了、百姓乐了,一切努力就没白费。”
2021年8月,陈国宁任通山县厦铺镇党委书记,担任镇级河长,他结合县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碧水保卫战”以及厦铺镇工作实际,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用脚步丈量着全镇所有河湖库塘堰,开展卫生长效管理、清淤疏浚、排污口清查等水环境综合治理攻坚行动。
厦铺河建得很漂亮,管理还需常抓不懈。陈国宁对厦铺河各个河湖库塘堰实行目标化、网格化管理;除带头带领干部进行河道日常巡查外,同时形成了镇工作专班每日夜巡机制,对在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督促及时整改;在小微水体显著地段设置小微水体“两长两员”(河湖库长、河湖警长、保洁员、监督员)公示牌,公开身份,供群众监督;开展“最美村湾”“最美河道”“最美水库”评选活动……
以破竹之势治理污染源,以雷霆之势打击盗采违建,以加码之势修缮水利设施……仅去年一去,该镇共计15处河堤、8个大塘进行整险加固,厦铺河也因此焕发生机。
村民李玉国欢喜地发现,清清的河水回来了,各个村庄因为这一汪清水恢复了往日的灵气,之前少见的野生的小鱼小虾也成群结队回来了。
陈国宁说,镇里将围绕最美厦铺河做文章,推进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湿地公园建村口
走进通山县大畈镇大坑村,红瓦白墙,绿树成行,花草繁盛,一股清新、干净的气息扑面而来。
“柏油路修到家了,水变干净了,村里环境变好了,我们的生活更舒适了。”谈起村里的变化,今年82岁的村民陈敬奇喜笑颜开。他说,村里变化源于大坑河的变样。
大坑村四周环山紧靠富水湖,大坑河通村而过,水渠因未使用水泥进行修建,又加上年久失修导致渗水、漏水严重,受地理环境影响,每逢连续强降雨,山间积水就会通过大坑河漫入田里、家中,严重影响生产生活。
为防止出现农田受淹,沟渠淤塞,2018年,通山县投入800万元开展大坑河整治工作,对沟渠进行硬化,后又充分利用小微水体整治,融入乡村振兴,建起“三格化粪池+人工湿地”模式的小微水体示范基地,走出了“生态为上+样板打造”新路径,逐步形成良好的河道治理机制。
2019年,村里投入3000多万元资金将位于排楼湾河道北岸、乡村公路东侧,占地面积50余亩的闲置多年土地,整合成人工湿地公园,公园里建设单元格、绿化景观、木栈道、种植池及其他配套设施。
62岁的村支书袁知胜是村级河库长。他介绍,为了护好河流,村里每家每户都铺设了专门的雨污分流管道,村民排放生活污水先通过三级化粪池预处理,再利用管道集中接入人工湿地,经过细沙、石砾沉淀、过滤,微生物颗粒分解、转化,再由植物吸收净化,达到农用灌溉用水的标准。
在大坑村的湿地公园里,记者看到,荷叶、芦苇、菱叶生长茂盛,荷花、小桥、流水、古宅、石磨、石凳、石桌、凉亭点缀其中,河岸两边种植的花坛里栽种花叶芦竹、西伯利亚鸢尾、黄花鸢尾、香蒲、黄菖蒲等水生植物。这里是一座“会呼吸”的人工湿地,净化污水尾水美观环境一样都不差。
绿树红花点缀着干净整洁的村落,清澈的河流倒映着青砖白墙水波荡漾,道道村巷平坦美丽,精美的彩绘墙展现出浓浓的乡风,获得众多游客点赞。2021年2月,湖北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命名大坑村为2020年度湖北省省级生态村。
“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如今,通山沿河两岸的村庄已今非昔比,吸引了不少城里的游客。
来源:学习强国-咸宁日报
作者:查生辉 朱亚平 徐大发 王奇志
编辑:王炎艳
监制:陈小彬
出品:咸宁日报网络传媒中心
编辑:xzx
上一篇:
学习强国丨崇阳:新品种“进山” 土特产“出山”
下一篇:
注意!下周上班时间有变
咸宁新闻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周荣华、见习记者吴文谨报道:11月8日,市委书记丁小强主持召开市委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议,集中...
咸宁新闻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朱哲、通讯员张文会报道:20日,我市召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深入学习贯彻...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培清“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宁志丰委员说,我市乡村产业振兴应加强产业规划...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志茹“乡村振兴应与大自然相结合、应与城市垃圾治理相结合、应与发展绿色农产品相结合、应于脱贫攻坚相...
通讯员杨惠春日前,嘉鱼农商行簰洲湾支行为湖北助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贷款1000万元,解决了公司春节生产收购原材料资金缺口。...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记者王恬通讯员龙钰山间的花香野果、餐桌上的家乡味道、离别时父母的牵肠挂肚……每个人记忆中的乡村各...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咸安建区20周年,也是咸安发展进程中极为关键、极不平凡的一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朱哲、通讯员张敏15日,我市收视收听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丁小强指出,...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朱哲、通讯员李瑞丰、张文会13日,全市乡村振兴暨美丽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在赤壁市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