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城外
有幸受邀参加罗哲文先生诞辰百年纪念展暨座谈会,十分感谢主办方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故宫博物院。机会难得,谈两点印象,以表示对罗老的深切缅怀。
首先,情深如海。我于三十年前曾进京采访罗老,他对曾经下放我们向阳湖的岁月终生难忘。1969年冬,正值壮年的罗哲文辞别家人来到咸宁干校,在一大队二连。围湖造田等繁重劳动之余,罗哲文仍保持 着文人的闲情逸致,经常提着一架旧相机到处拍照,摄下了不少向阳湖干校 实景和鄂南农村的田园风光。一一我请老人适时清理一些旧照片,供我作资料用, 他 慨 然 应 允 。为了抢救更多的干校史料,我又问罗老:“向阳湖前后几年间,谁是您 印象最深的人?”他马上回答说:“文博界的老领导、原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我们至今感念他!”王冶秋先生下放咸宁干校时已是花甲老人。不久,由于敬爱的周总理亲自点名,他调回北京重新工作,担任国务院文博口领导小组副组长。有了“尚方宝剑”,王冶秋竭尽全力,排除重重干扰,从干校调回大批业务骨干,重振文博事业。罗老接着回忆道:“我在文物局工作多年,文革时被视作和‘黑帮’联系很深的人。下到向阳湖后,本没指望还会重返北京。冶秋同志坚持要调我和其他专家,因为他深知文博工作专业性强,主要得依靠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否则只能是空对空。我返京第二年,就全身心地投入到马王堆西汉墓发掘工作中。在周总理的关怀和郭老的指导下,这项研究工作由冶秋同志全面负责,取得巨大成功,可以说轰动全国,震惊了世界。”分手时,热心肠的罗老为我留下一幅墨宝:“人才荟萃咸宁县,文采风流 向阳湖。”又在我的签名册上写道“咸宁干校增壮志,峥嵘岁月向阳湖”,以为纪念。
我写的这篇专访很快在《人民政协报》《传记文学》等报刊发表。几年以后,2002年,省文物局邀请罗老等专家考察咸宁,他认为向阳湖这一文保单位确实符合《文物法》的诸多内容,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对他和多名在向阳湖劳动锻炼过的五七战士有着特殊的意义。不久,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申报省保成功,罗老闻讯十分高兴,立即赋诗三首表示祝贺:其一“放逐牛棚别样天,向阳湖里好耕田。五一六事随风散,漫卷诗书奏凯旋”;其二“试目依窗望咸宁,十年如梦事纷纷。可堪回首牛棚景,玄六南冠炼此身”;其三“别梦依稀三十年,峥嵘岁月望南天。五一六事堪长笑,无限风光在眼前。”
第二,义重如山。2003年7月7日,罗老在《中国文化报》发表《由“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想到的》,文中说:“在这里我要感谢咸宁市政协的一位叫李城外的同志,他在多年前就做了这方面的抢救工作,为这一文化名人遗址留下了一份‘无形文化财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如果不保护,一夜之间就可能化为乌有。”
自此以后的十多年,罗老一直是我跟踪联系的“向 阳湖文化名人”。只要我进京,他总是很乐意接受新的访谈,对我可以说是有求必应。我受同仁和外地的朋友之托请罗老题字,他从不推辞,光为我题的墨宝就有好几幅,如“守望向阳湖”等。不仅如此,他还多次和我通信。比如,1997年4月15日来信:“大函敬悉。感谢您多次寄来的报纸,我都一一拜读了大文。向阳湖对我来说,确是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罗老的慈祥和重情重义令人至今感怀。
众所周知,罗老择一事终一生,是“万里长城保护第一人”。而我们咸宁有八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就分别为“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纪念馆“和“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题了匾。2006年1 月23日他来信称:“您为这一段空前也可能是绝后 的特殊文化史做出的贡献,将是永垂史册的,谢谢您。”罗老的鼓励是对我极大的鞭策。尤其让人难以忘怀的是,2008年11月 20日,罗老故地重游,出席了著名文物专家重访向阳湖座谈会。在会上,老 人深情地说:“我今天非常高兴,心情非常激动。刚才杜永镇先生给咸安博物馆赠送了文物,表达了我们对咸宁和向阳湖的怀念、感激之情。我一样感谢咸宁,感谢向阳湖的父老乡亲当时对我们的关怀照顾。我在这个地方生活、 劳动、学习、战斗过,至今仍深怀感恩之心。我在向阳湖里不仅受了苦,更重要的是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意志,明辨了是非,真正懂得了劳动,意义 很大。大家在集体生活中还是结下了深厚感情。离开干校后,我们的感情都很好。以后回到北京,大家提到咸宁和向阳湖,都感到很亲切。”作为著名文物专家,罗老对干校建筑一往情深,现场向大家介绍说,干校的房子、礼堂、“五七桥”还在,那是他们一锹土、一块砖亲手建的。这样建的房子、桥梁,中国少有,世界恐怕也少有,是很难见到的,甚至是绝无仅有的。为此他建议公开发表将“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列为“国保”单位的《倡议书》,里面还要加上一句话:“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的建筑物是向阳湖文化人亲自设计、亲手建造的”。他还嘱咐我安排找来一头牛,并挥动鞭子让人拍照,体验昔年的感觉。彼时情景感人至深,仍历历在目。 一一2013年,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成功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去年春向阳湖文化名人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九泉之下的罗老一定倍感欣慰。
故宫举办的罗哲文百年诞辰纪念展内容丰富,参观后有感而发,作七律一首:“公与长城同定格 ,匠心永铸缅怀中。栖身南鄂丹心炼,贬谪乡村地气融。五七诚然多憾事,几番重返笑春风。晋升国保向阳幸 ,湖畔渔舟诵首功。”可以说,如果不是罗老的积极呼吁和鼎力支持,就不会有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这一最年轻“国保”的诞生,或者会无限推迟许多年。因此,今天我代表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和向阳湖文化名人博物馆向与会者赠送100多套罗老等文化名人为咸宁题词的明信片,向老一辈文物专家致敬,尤其是深切缅怀罗老对咸宁的款款深情。
20250116
编辑:zhufengjin
上一篇:
爱“李”没商量一一序李更《时间记忆》
下一篇:
《共和国先生一一向阳湖文化名人往事》(英译本)面世
鸿雁传书摇梦影,神工墨宝染残红。
咸宁网讯通讯员方传华报道:近日,赤壁市书法家协会组织13名知名书法家,前往该市陆水湖办事处东流港村,开展“送书法进乡村”...
(1)巍巍石壁放霞光,滚滚诗潮涌上墙。呕心囯学风情美,沥血文明瑞气香。汇聚先贤留墨宝,相邀后辈献衷肠。再鼓东风传国粹,骚...
○俞汝捷与李城外先生相识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多年我一直是他笔下一系列“向阳湖文化人采风”的热心读者,直到几年前有了微...
他先后创建了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向阳湖文化书院和向阳湖文化沙龙,创办了全国唯一的研究“干校文化”的报纸《向阳湖文化报》...
■吴国庆(温泉)距离文化部五七干校最后撤离向阳湖已近50年,干校总部的几处营房现在很难再觅踪影,那些红砖红瓦平房或拆或...
转眼到了197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下放咸宁的人陆续回京工作,同时在职人员开始第二轮去国务院石家庄干校劳动,不久沈先生便离...
代表作有文化历史散文《千秋家国梦》《历史的刀锋》《千古大变局》,长篇小说《楚庄纪事》《风流的驼哥》,长篇人物传记《晚...
在时间的远方里,向阳湖依然热情澎湃、银波翻涌,春风扑面吹来,向阳的花正徐徐盛开。
在时间的远方里,向阳湖依然热情澎湃、银波翻涌,春天的风正扑面吹来,向阳的花正徐徐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