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洪(赤壁)
去年十一月下旬,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聚焦“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与此同时,电视剧《欢迎来到麦乐村》热播。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剧集讲述他们为非洲人治病——包括疟疾,被誉为展示了一幅全球视野下具有历史纵深感的中国援外医疗图景。其中有一段,中国医疗队员讲起海明威的著名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乞力马扎罗,那是非洲的群山。
与此同时,新一期《读书》杂志上,有人言说一种边缘形态的博物民族志,列举了近来世界出现的多物种民族志,如《末日松茸: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生活可能》《灵魂猎人:西伯利亚尤卡吉人的狩猎、万物有灵论与人观》《成为三文鱼:水产养殖与鱼的驯化》等。作者提到发现青蒿素的屠呦呦在诺贝尔奖领奖台上的获奖演说:
“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这里明确揭示了葛洪与青蒿素的关键性关系,而后者的成功提取,被认为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挽救了世界上,尤其是非洲和亚洲许多人的生命。
由此,中国的群山与非洲的群山及北欧的奖项,可能就有了关联。其中,就包括湖北境内的一座山:赤壁葛仙山。相传,东晋时,葛洪曾在此炼丹隐居。
关于葛洪在湖北、赤壁,细读史料,于字里行间,可爬梳出若干痕迹:“曾所游历水陆万里。”“余周旋徐豫荆襄江广数州之间。” (《抱朴子·内篇》之《道意》《金丹》篇)“荆襄”,就是今湖北一带。这可是他的自述,相当权威。葛洪平生著述中,有一部《幕阜山记》。幕阜山矗立湘鄂赣边界,余脉延伸至鄂南,直至赤壁。如果没到过这一带,为什么偏偏要写幕阜山,又如何写得了幕阜山?由此看来,葛洪到过湖北,到过鄂南赤壁,并非空穴来风。
有人研究葛洪的修炼行踪,说他除两到鄂州外,也曾在湖北葛仙山上修炼过。葛仙山西边的荆泉境内有丫髻山,相传他也常来此山炼气。而湖北医学史的研究者认为,葛洪在鄂城传道、炼丹、制药多年,是在去广州罗浮山之前。那么葛洪在赤壁,是否也是这段时间?
葛洪祖父、父亲曾分别担任过吴、晋官职。他自己担任过东晋将兵都尉、伏波将军,参广州刺史军事(是否相当于后来的广州军区参谋?)说起来,葛洪前期一直是军事干部,带兵打过仗。后来又担任过丞相椽。还被认为才堪国史,差点领衔撰述国家历史,是他自己固辞不就,那个时代天下多故,政局动荡,“江左卑弱,乱臣叛将”。所以他欲远离三吴之地,包括到广州,也是“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躲得越远越好,把自己隐入尘世之外,逸民:隐居者之间。况且“隐居求志,先民嘉焉。”(《抱朴子·逸民》)老祖宗也认为,这个可以有。
葛仙山上的葛洪,有着怎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呢?明代曾有人谈到,自己的一位朋友,藏有《葛洪移居图》一卷,“观其妻子、奴仆、牛畜、家具,紧紧相从。”他对此闪过一丝疑惑:“皆人道之常,求仙者固如是乎?”这哪像个求仙的人啊。可见,虽为隐者,葛洪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几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些基本生活保障还是有的。葛洪著作中,间或还提及“门人问曰”,这可能是虚拟的对话者,也可能是真实的门人,随侍左右,时相请益。
“爰躬耕乎斥……谧清音则莫之或闻。”(《抱朴子·嘉逐》)拜拜了您呐,我到僻远之处种地去了,我这“东晋好声音”也开启“静音模式”,不能再叫大家伙听见了。“庇峻岫之巍峨,藉翠兰之芳茵。漱流霞之澄液,茹八石之精英。”把自己交给青山翠谷流霞。新的隐居地,堪称“优诗美地”,好着呢。
少年时,我曾下放随阳群山:它毗邻葛仙山。住处屋后是山,高而陡峭,长满树木竹林茅草等植物。风起时,送来林涛,还有草木的清香。夜晚,皎洁的月光从后窗透进,在地上慢慢移动。春天,布谷鸟鸣在山谷回荡。秋天,山林结满野柿子、“八月炸”……今天想来,葛仙山上的葛洪,耳闻目遇,差不多也是这些吧。
山居生活,未免多艰。“求饱乎耒耜之端,索缊杼轴之间……饘粥糊口,布缊温袍”(《逸民》) 灌田溉园,纺线织布,粥饭糊口,布衣在身。“躬耕以食之,穿井以饮之,短褐以蔽之,蓬庐以覆之,弹咏以娱之,呼吸以延之,逍遥尺素,寄情玄毫,守常待终,斯亦足矣。”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跟从前的担惊受怕比起来,这样的日子,很满足了。
不过,酒大约是不饮的。《抱朴子》专门有《酒诫》篇,劝人慎以饮酒。“夫酒醴之近味,生病之毒物”,一点点好处都没有,坏处太大了。甚至让人“精浊神乱,臧否颠倒。或奔车走马,赴阬谷而不惮”。
《晋书》说他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这里说的是在罗浮山,但不管到哪里,这种“罗浮山模式”都是可复制粘贴的吧?躬耕之余,就看看,写写。葛洪的阅读量是不小的。写作量也是。“自汉以来,称撰述亡盛于洪。”从汉到晋,四百多年呢,论写得多,没有能超过葛洪的。
著述中的葛洪,时常“再回首”于历史包括对于他而言的“近代史”:“闻汉末之世,灵、献之时,品藻乖滥,英逸穷滞”。“汉之末世,吴之晚年……望冠盖以选用,任朋党之华誉”。“患于生乎深宫之中,长乎妇人之手”……在《抱朴子》之《实名》《逸民》《崇教》《君道》《贵贤》等篇中,他提到汉灵帝、献帝、曹操……都是不久之前的人与事。可能还有本朝的事。只不过像有人说的,“不敢言晋朝,托之以汉吴耳。”葛洪是有现实关怀的。
他还情系本草。天下苦疾病久矣,因此,他也著述医书。《抱朴子·内篇》之外,据说他整理出《玉函方》一百卷。但这本书体量过大,就另编了一种简编本,一种可随身携带参阅的治病药方。书里收载药三百七十种左右,其中有动物药、矿物及其它药,植物药最多,有二百五十种呢。许多至今还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当然,这些未必功成于一时一地,可能收集、采集于葛仙山、雪峰山、玉真山直至罗浮山……
其中,就有一种植物,艾蒿。一种有着特有气味的植物。他写道,“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正是这个载述,启发了千年后的中国医学研究者,由此,一种中国本草,惠及世界上无数生命,并使他们的代表,来到极光辉耀的斯德哥尔摩,站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也不止是艾蒿。新近发表的一篇文章:《达摩的眼皮:一个茶叶起源故事的由来、传播与变异》谈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茶叶的国家,茶叶的发现者,有不同记载,其中,就有“葛玄说”。葛洪正是葛玄的侄孙。由此我想到,葛仙山上的葛洪,是否也注意到艾蒿之外的另一种植物:茶叶?正是葛仙山所在的赤壁,后来成为欧亚万里茶道的重要源头,长达几个世纪里,是这种中国物产及其体现的中华文明对世界的代表性输出地之一。
今天重读这位东晋年间人物,我更感兴趣的,是他的“知识范式”。
中国古代的知识生产,有不少是从书本到书本。书本产生书本,书本连接书本。葛洪不完全是这样。他还是“及物”的,孜孜于“物”:自然。收集本草,炼丹制药,他探索自然的奥秘。如《读书》那篇文章所说,中国的蒿属正是传统中国博物学的重要类别,这可能构成一种“边缘形态的博物民族志”的一部分。葛洪被誉为中式博物智慧的杰出代表。人们常说“魏晋风度”,我以为,葛仙山上的葛洪,也是“魏晋风度”之另一种。他于书本外格物,在宁静中致远。这是历史中国知识生产的一种宝贵类型。自然科学或循此而起。而国家的发展,多赖于此。
对在上海举行的世界中国学大会,国家领导人致贺信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今天看来,葛洪文化遗产,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以全球视野观照,它构成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溯历史的源头,循文化的根基,作文明的互鉴,理解,辨识,进步,都将藉此存焉。
编辑:但堂丹
刘斌是良渚古城的发现者、发掘主持人,崔勇则是中国第一代水下考古队员、南海I号考古发掘领队……这10位学者将考古报告中的地...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基于中外文明比较的视野作者:杨共乐(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历史学...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者:张明(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人类文明...
绘画艺术,不仅是以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法,表达画家情感的艺术创作,亦是反映文明进程的重要载体。
这是一本田野考察片段的记录,带你回到传统的春种、夏耕、秋收、冬藏,从中重拾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激发传统造物在民众生活...
特别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充分吸收其中...
(作者:蒋乐平,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跨湖桥文化和上山文化主要发现者、发掘者).
内容提要: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提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
大会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当日在上海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