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婺源茶院朱氏始祖朱瓌新考》的新考
朱封金
近日,拜读了《婺源茶院朱氏始祖朱瓌新考》一文,作者浙江大学束景南教授,本文收录在他的《朱熹年谱长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一书,浙江大学的宋学研究中心第26期《简报》里刊登出来,主编为陶然。
本人不敢沾束老教授的光而去蹭他的热度,仅从家谱研究的角度,对该文个别地方提出一点个人看法。
关于府君的称谓
在朱熹的那篇《婺源茶院朱氏谱序》文中,凡涉及到自己的先人,他都以“XX府君”来称呼,如始祖茶院府君,高祖芦村府君等。因此,《婺源茶院朱氏始祖朱瓌新考》(以下均称该文)就说,“府君”前面的两字为地名,如歙溪府君惟甫(注:文中误认为是惟则了)是因为葬在歙溪,所以称为歙溪府君,芦村府君朱振、王桥府君朱绚都是因为其二人分别葬在芦村和王桥这两个地方,所以,该文就此认为,府君的前两个字一定是地名。
至于茶院是不是地名,在这里我也不好妄加推论,但认为“府君”前面的两个字一定是地名,值得商榷。如按作者的推论,“其实在朱氏宗谱、族谱中都是用地名来指称某某府君的,一是指其坟墓的葬地,一是指其居家之地,绝无用官名来指称府君的。”那么朱熹称他的祖父朱森为承事府君、父亲朱松为吏部府君又该怎么说呢?这两“府君”的前两个字不正是官职的名称吗?
关于古僚的年龄
茶院府君朱瓌(瑰),又名環(环),字古僚,号舜臣;其兄朱瑾,又名王革(王+革),字古祐,号鼎臣,多数家谱把他列为弟,据考究,实则为兄。
古祐、古僚兄弟俩的生卒年月在朱氏族谱中记载不一,但该文作者看了一家族谱就下结论,未免有些以偏概全。尤其是作为弟弟古僚的生卒年月,确实是目前研究新安朱氏宗谱人士的一个讨论话题。该文认为,朱瓌任职婺源时,应该是30至40岁之间,那么他的出生年份应在866至876年之间。随后,该文又说,黄巢起义时,朱瓌只有两三岁,之所以有这样的推论,全因作者只翻了一家的族谱而得出来的结果。
关于古僚的出生年月,本人手头几个家谱的记载就有很大的出入。婺源茶院世系朱氏源流(三)记载,古僚生于842年,其子廷儁生于871年。铅山朱氏家谱记载,古僚生于855年。潮州朱府宗谱虽没记载其生卒年月,但其中有“891年中进士”这几个字。东溪苏槐堂朱氏宗谱没记载其生卒年月,但跟其他朱氏宗谱一样记载了“天祐中奉刺史陶雅命领兵三千戍婺源”这几个字,其子廷儁生于914年,这也是多数家谱记载的内容,同时也是该文作者采纳的一个内容。
那么,古僚到底出生在哪一年?
纵观中国历史,一般开国打天下的带兵将领年龄比较年轻,因为,他们在这之前出身低微,属最底层的平民,其地位均靠在战场上打拼出来。但一个成立了几百年的王朝,其带兵将领的年龄就不会年轻了,他们得凭资历和阅历,从基层一步步做上来,等到了将军这一层次,最快也要到40岁,多数的在50、60岁左右,根据这样来推算,古僚的出生年份应该在850年左右。
研究古僚的出生年月,就不得不把其兄古祐的出生年月放在一起讨论。综合所有的朱氏家谱,虽然古僚的出生年月参差不齐,但其兄古祐的出生年月惊人的一致,“生于唐文宗太和元年九月二十五日,唐宣中大中二年登进士第”根据记载,古祐出生于公元827年,公元848年登进士第。如果古僚出生于850年的话,那他的哥哥古祐的年龄跟他相比,相差了20多年,这也是该文作者质疑的一个理由。那么,哥哥到底应该比弟弟大多少岁为合理呢?
我们不能以现代社会来推论古人的兄弟年龄差距,现代人只能一夫一妻,但有地位的古人是一夫多妻,这个时候,哥哥大弟弟40、50,甚至60岁都不足为奇,即使一夫一妻的社会制度,哥哥大弟弟20多岁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更何况古人呢。
综上所述,古僚应生于850年左右,50多岁带兵镇婺源,很正常。
文中的矛盾之处
该文主要是分析朱熹始祖朱瓌,但不可能绕开朱瓌的兄弟朱瑾,作者认为,朱瑾授开国亭英侯一事完全是无中生有,皇帝的诏书都是后人捏造,文中关于皇上给朱瑾的诏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除制说朱瓌、朱瑾兄弟“勒捕巢兵,克复江南”,按黄巢事在僖宗乾符至中和年间,其时朱瓌还只是三、四岁的小孩,如何能“勳捕巢兵”?黄巢死于中和四年(884),若朱瓌勒巢有功,如何要二十二年后到天祐三年(906)才论功,除八州观察使?这不是荒唐吗?朱瑾卒于光华三年(900) ,天祐三年已不在人世,怎么会除招讨军容使?其余三篇除制也是伪迹昭著,如第一篇称“况难兄难弟,奋庸熙载,且同德同力,竭忠效谋”,第二篇称“藉尔兄弟之力,宣推峻秩”,都是说朱王革、朱瓌兄弟同力勒巢勒寇,这都是不可能的事,仅此已见其伪。
随后,文中又说:实际在僖宗朝黄巢起义的时期,朱瑾、朱瓌都还是小孩,他们绝不可能参加勳黄巢的斗争。朱瑾、朱瓌主要活动在昭宗、哀帝的时期。
如果把该文前后所说进行一番对比,那朱瑾只活了十多岁,那朱瑾的五子从何而来呢?
关于朱瑾驻兵浮梁之说
该文还写道:歙州刺史陶雅恰在这时奏朱瑾领兵镇浮梁,如朱瑾在景福元年已授御史大夫、亭英侯,那么他已经入朝做大官,区区一歙州刺史竟可奏他去当一个领兵镇浮梁的小官吗?
这句话恰恰证明古祐当了“大官”了。据新安历史考究,综合当时情形,黄巢之乱平定后,朱瑾的部队就驻在歙州黄墩一带,此时,浮梁那一带社会不稳,盗贼横行,作为刺史陶雅无权调动朱瑾的兵去剿匪,只得奏请皇上命朱瑾驻兵浮梁,在这种情况下,已世袭亭英侯的朱瑾之子廷秀就把兵营由歙州黄墩迁到浮梁周围,负责剿匪任务。据徽州旧牒记载:(廷秀)道经鄱阳,至浮梁北门槎濑滩,喜其山水形胜而居焉。于是,建营屯戍,募兵御寇,寇闻风逍遁,民赖以安。故曰朱家营里。此后,朱廷秀子孙就在此安家,慢慢地,朱廷秀就成了浮梁七溪始祖。此乃后话。
如果朱瑾没当大官,或受陶雅节制的话,那还用得着陶雅奏请皇上吗?直接命他去浮梁不就得了?就像他的弟弟古僚一样,“以雅之命领兵三千戍婺源”,当时浮梁也是在陶雅的管辖范围内。
因此说,朱瑾是驻兵浮梁,而不是去当镇守浮梁的一个小官,也不排除陶雅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借机搬走朱瑾在眼皮底下的威胁,跟镇守浮梁是两回事。
编辑:zhufengjin
上一篇:
[朱封金南太考察札记之四]海与洋
下一篇:
[朱封金南太考察札记之三]退役军人俱乐部
——对《婺源茶院朱氏始祖朱瓌新考》的新考 朱封金 近日,拜读了《婺源茶院朱氏始祖朱瓌新考》一文,作者浙江大学束景南教...
文公的桑梓情怀——读朱熹《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有感公元1176年,徽州婺源为修朱氏族谱,派人到福建联系朱熹,请他返乡参与...
毕淑敏说,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游。婺源,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它仿佛慢时光织就的一段锦,纵横交错的经纬...
——从《录曾祖父作诗后序》说开去研究历史人物,一看别人写他的文章,二看他写别人的文章。研究朱熹的家谱,就绕不开朱熹的...
——从《录曾祖父作诗后序》说开去研究历史人物,一看别人写他的文章,二看他写别人的文章。研究朱熹的家谱,就绕不开朱熹的...
文公朱熹淳熙年间回婺源主持修谱时,为了有别于其他朱姓,把以茶院府君古僚为一世祖的本族定为婺源茶院朱氏,而在茶院府君的...
文公朱熹淳熙年间回婺源主持修谱时,为了有别于其他朱姓,把以茶院府君古僚为一世祖的本族定为婺源茶院朱氏,而在茶院府君的...
”“卧游”,渐渐成为中国艺术史、美学史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被后人接受,以表达同样的感受和体验。《潇湘卧游图》《江南卧游...
——朱介与朱敬则关系探讨朱封金百家姓中,朱姓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姓氏,朱氏的来源之一源于黄帝之孙颛顼第五子,被禹赐姓曹,...
这是一次没有事先预约的拜访,拜访的对象是刚上任的兴国县训导朱正煌,拜访者东溪儒士邑庠生朱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