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文化 >> 文艺作品 >> 散文 >> 正文

[朱封金谱学研究之四]芦村府君的为人和为文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0-05-14 22:50

——从《录曾祖父作诗后序》说开去

      研究历史人物,一看别人写他的文章,二看他写别人的文章。对众多研究朱子文化的学者而言,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文公的家谱研究。研究朱熹的家谱,就绕不开朱熹的高祖父芦村府君朱振。对于高祖父,朱熹在那篇谱序里提到了“至于芦村府君,其墓益远”这么一句话。不过,朱熹之父朱松对芦村府君有过记载,他的《韦斋集》里收录了朱振写的一篇文章,对研究芦村府君朱振的为人和为文提供了一些帮助。

这篇文章便是《录曾祖父作诗后序》(朱松定的标题)。

朱振,字文举,号芦村,文公朱熹的高祖,朱熹之父朱松曾祖,在朱熹的那篇《婺源茶院朱氏谱序》里,他被称为芦村府君。

纵观中国历史,像朱松朱熹父子皆为进士的家庭不敢说空前绝后,也是凤毛麟角。一般出现这样的家庭,肯定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正如朱松之父朱森所说“吾家业儒,积德五世,后当有显者”那样,朱松父子生活在一个以诗书传家的家族里。芦村府君朱振就是其中的代表。

要说芦村府君的文学水平有多高,肯定不能与其曾孙朱松相比,更不能与玄孙朱熹相提并论,但他喜欢舞文弄墨,生前写了不少文章,只可惜流传在世的仅有一篇,那便是朱振为其父歙溪府君朱惟甫的诗所作的序,该文由朱松整理,文中还加进一些批注,朱松给的标题是《录曾祖父作诗后序》,并被朱松收录整理进了《韦斋集》里。从振公的文章来看,他是一位活得很洒脱的人,不求闻达于世,也不曾有过科考取仕之欲,低调而又内敛,超凡而又脱俗,守着那份祖业,做自己想做的事,活出自我,活出真实。

朱振的诗序,开篇就写道:唐人陶雅为歙州,初克婺川。天佑中,吾祖以雅之命主婺川输赋,总卒三千人戍之,邑屋赖以安,因家焉,是为婺州吴郡朱氏始祖(松注:邑自朱氏沛国郡)。

这句话看起来似曾相识。原来,朱熹在那篇谱序里开篇之语是从这里来的,只不过,朱熹借用其父之口带出来。

今歙民有朱氏秋祭或用鱼鳖者,皆族也。家婺源者,资产甚富。有三子,事南唐,补承旨常侍之号,其后多有散居他郡者,家父歙溪府君即其鲁孙也(松注:歙溪府君讳甫字全美者,鲁祖之父也)。

通过一连串的铺垫,文章才带出主人公——朱振之父惟甫,并告诉我们,惟甫是婺源茶院朱氏始祖的曾孙。既然朱振是为其父写的诗序,那惟甫肯定写了不少诗,但此时振公先不谈其父如何刻苦学习,如何勤奋写作,却是谈起了父亲的堂兄弟来。

府君有从兄,少孤力学,有时名。咸平中,以乡荐试南宫不利,还家隐于卜肆,不求闻达。

惟甫的从兄(应该是振公的堂伯父)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学者,考取过举人,只是在后来的会试上没有考取进士。此后就再也没有去谋求功名了,于是“歙溪府君少倜傥,事继母甚谨,尝从兄学诗,知其大要。”

原来,朱振之父惟甫是跟他的从兄学的诗。正是因为跟其兄学习写诗,有了一点文采,后来就成为了宋朝的一名公务员,“居吏籍二十年,明于法律而乡里无怨言。景佑甲戍辞吏事,归治生业,虽烦,剧中赋诗自如也,尝自集其诗得三百余篇”

朱惟甫总共写了三百余首诗,这些诗大部分是他辞去公务员后闲赋在家时创作的,然而,三百多首诗,还集结出了一本诗集,朱振居然也不拿出一两首来赏析一番,确实令人有些遗憾。是其父的诗写得不好,朱振不愿拿出来晒一晒,还是朱振写文章时忘记写了呢?我们不得而知。朱振仅用一句话说完:其诗立意教化而不苟作,识者以为自成一家。

未能读到惟甫大人的诗作,确实是一大憾事。

朱振的文章,正如他的为人一样,不拘泥形式,不矫揉造作,不限于章法,直抒胸意,想说就说,一吐为快。严格地说,他这篇诗序写得有些跑题了,但仍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谱学考究文章,文字功底可见一斑,对后世研究朱子学说的人而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朱熹在那篇《婺源茶院朱氏谱序》中开篇就写道:吾家先世居歙州歙县之黄墩,相传望出吴郡,秋祭率用鱼鳖。唐天佑中,陶雅为歙州刺史,初克婺源,乃命祖领兵三千戍之,是为制置茶院府君。

这不正是从其高祖朱振文章变化而来的吗?

研究家谱,写家族文章,讲求真实。这里不需要有多深的文学水平,也不需要有多美的词藻,只需如实记下家族的发展历程即可。

朱振的文章没有称始祖为茶院府君,说明这个称谓是朱熹给添上去的。谱载,茶院府君与其子廷隽均活过了80岁,有的谱记载茶院府君活了92岁。这个年纪不说在古代,就是现代也是四世同堂了。也许朱振根本没有见过其高祖和曾祖,即使见过也是幼年模糊的记忆,但其父朱惟甫肯定是见到过祖父廷隽的,并且聆听到祖父的谆谆教诲和对家族的历史回顾,作为惟甫幼子的朱振,深得惟甫的疼爱,他肯定会向其介绍过家族的这一段历史。为了不使这段历史被人遗忘,喜欢舞文弄墨的朱振就把它记录了下来,就有了开篇的那段话。

对朱松而言,收录曾祖父的这篇文章的价值决不是该篇文章写得有多好,而是对家族的历史具有传承作用。后来,朱松在为其父朱森写的那篇《先君行状》里,也引用了其曾祖朱振的文章,重复了这段历史,他开篇写道:

公讳森,字良材,姓朱氏。世家歙州之黄墩,七世祖天祐中以陶雅之命总卒三千戍婺源,邑民赖以安,因家焉。

该文也被收录进了《韦斋集》里,一并成就了文公朱熹那篇谱序里不可或缺的素材。

因此,与其说朱振的诗序是一篇评论文章,还不如说是一篇家族传承文章更为确切。因为他的那篇诗序,婺源茶院朱氏才有了一个脉络清晰的世系图谱。

朱熹自言,自己是茶院府君九世孙,从茶院府君到朱熹一路排下来,芦村府君朱振正处在中间的位置,这是一个关键的位置,在其家族的发展中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朱封金)

   【后记】芦村府君朱振与咸宁的关系也是源远流长,其四子朱望被朝廷委任到兴国(今阳新县)任职州通判,致仕后就定居在了如今的咸宁市通山县慈口里,中途又回婺源一趟,顺便把其兄朱中孚和朱瑜各一子带到慈口里定居,于是,朱振的一支子孙在慈口里开基创业,繁衍生息。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成为当地的一支望族。朱振被居住在慈口和通羊一带朱氏尊为一世祖。

文公朱熹当年回婺源主持修谱时,因通山与婺源相隔千山万水,再加之信息闭塞,朱望这支就没有参与修谱,瑜公的子孙当时也迁出了婺源,也没有参与修谱,于是,当年的谱就只有朱振四个儿子的记载,现综合各种朱氏家谱显示,朱振实有六子,次子瑜公和四子望公被漏记。



作者:朱封金

编辑:zhufengjin

上一篇: [朱封金南太考察札记之五]南洋拓荒人
下一篇: 春风又唤春燕归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